即时新闻:
新闻
文化频道  >  原创馆  >  情感  > 正文

电影《长津湖》的“记忆密码”

2021年10月25日 10:16     来源: 中国警察网    作者: 李佳   
中国警察网 · 李佳  |  2021-10-25 10:16

在大银幕上回顾那段历史,不仅是展现那场惨烈的战役,铭记那些舍生忘死的英雄,诠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在宏大的叙事中,用最细腻的笔触,让我们走近战争中的那些人。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提起鸭绿江,我们总会想起这首歌。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唱着这首歌,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其中的一战,就打在长津湖。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是极为重要的一场战役,电影《长津湖》讲述的正是这段史诗般的悲壮故事。超级强大的阵容,充满质感的画面,感人至深的情节……《长津湖》,几乎具有一部优秀电影的全部要素。抛开这些“肉眼可见”的特质,我们且来看看作为战争电影的《长津湖》。

  今天,距离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有些久远。在大银幕上回顾那段历史,不仅是展现那场惨烈的战役,铭记那些舍生忘死的英雄,诠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在宏大的叙事中,用最细腻的笔触,让我们走近战争中的那些人。

  主人公伍万里,是伴随这场战役成长的人。这个为了让哥哥瞧得起而偷偷跑来参军、之前不知战争为何物的毛头小子,一路上,见识了感人至深的战友情,目睹了一个个战友在自己面前倒下,于鲜血和磨难中渐渐握紧了枪、挺直了腰,成为七连名副其实的“第677号”……

  战场上,比起那些冷硬的瞬间、冰冷的武器,伍万里是个流淌的故事,他不仅是哥哥伍千里心底的柔软处,他也钻进了观众的心里,成为观众与这场“遥远”战役的联结点。他是一个普通人,可以说,他的成长牵引着我们对战争理解的深化。在他身上,我们感触到最真实的恐惧、愤怒、欢喜和悲伤,并跟着他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去奔赴那场普通人走向伟大的进程。

  同时,伍万里和父兄身上,也承载着一种传承、一种以中华文化为底色的希望。从父亲到兄长到他,分别是十里、百里、千里、万里,不仅是个体的名字,更体现着祖国河山寸土不让的信念。大哥百里牺牲了,二哥千里是全连的主心骨,他永远冲锋在前,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只有万里,还在成长、在进步,每一次经历,他都有新收获。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开放式的结局,让我们可以想象,伍万里是那个战争之后把忠骨带回故乡的人,是那个替战友们看尽美好河山的人。

  战争留下的,有死亡和创伤,而一部战争电影,还应该给观众心中留下几个活生生的人:舍生忘死的千里、万里兄弟,智勇双全、带着女儿的照片上战场的指导员梅生,全连人的“老爹”、爱吃肉包子、瞄准技术精湛的炮排排长“雷公”,善于苦中作乐、战斗力超强的火力排排长余从戎……一个个触动人心的人物形象,展现着在酷寒天气中、在战场上绽放的朵朵生命之花,表达着热烈而深沉的情感。

  影片中不能忽略的一个话题是死,从某种意义上讲,死是对生的完成,也是照见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有一种死,是人生的高光时刻。在守卫小高岭阵地的战斗中,连长杨根思率领三排击退了敌军八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他一人时,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人,同归于尽。生命,在那一刹那被定格,也被升华。

  长津湖战役中,曾出现过好几个“冰雕连”。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酷寒天气中,志愿军战士坚守阵地。他们埋伏的阵地,如死一般寂静;他们在埋伏的同时,也在对抗着寒冷、饥饿……有的战士冻死在阵地,生命的最后,还保持着作战的姿态。

  还有一种死,是炽烈的,能点燃五脏六腑。那是“雷公”抱着定位弹奔跑的身影,是他在生命即将燃尽时哼唱的“沂蒙调”——虽已调不成调,但却是我听过最荡气回肠的一个版本。这首带着乡音的小调,让我们看到英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念着故乡、念着战友,留恋着世间美好的温情,虽没有豪言壮语,却死得壮烈,令人泪目。

  生得丰富,死得深刻,《长津湖》由此写出了一个朴素的“人”字;也正因为此,足以跟任何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比肩,甚至超越。与此同时,它也将对英雄的致敬和对和平的珍惜写进了国人共同的“记忆密码”,成为“不能忘却的纪念”。

  (作者单位: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



触屏版 | PC版

© 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