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出偷梁换柱


“五一”假期,我在巡逻中遇到一名“熟人”。对方一看见我,就笑着冲我打招呼:“警官,你不认识我了?”“你是?”对方脸上掠过一丝难为情,说:“我是那个开水泥罐车的……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这个词,让我想起了那个寒冬的夜晚。 当天已是凌晨3点,正在巡逻的我们接到指挥中心的指令:辖区某搅拌站发现两个小偷。我们随即掉转车头,朝报警地飞驰而去。 赶到现场后,搅拌站负责人指着两名中年男子说:“这两人是给我们搅拌站送水泥的司机,最近我们发现他们送的水泥总是少一些。今晚更夸张,两罐车的水泥应该是40吨,可他们卸完货,我爬上水泥储罐看了一下,顶多20吨,少了一半。我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不知道。” “会不会是你们弄错了?”我问。负责人语气肯定:“绝对不会弄错!分量在那里放着呢。” “是不是他们装车的时候,就故意少装了。”我问。“不会,我们的地磅显示每辆车载重20吨。”负责人答。 我们把两名中年男子带回了派出所。两人一口咬定什么都不知道,一直说过磅都是搅拌站的人过的,整个卸水泥的过程也在搅拌站的监控之下。 我决定返回现场再查看一番。出门的时候我注意到,其中一名男子眼中掠过一丝惊慌。虽然那惊慌稍纵即逝,但没有逃过我的眼睛。 在搅拌站的监控室内,我反复查看水泥罐车卸货现场的画面,一时间没有看出什么破绽。问题出在哪里呢?我陷入了沉思。 突然听到旁边两名值夜班的保安正眉飞色舞地聊着《三国演义》,一人说:“诸葛亮用出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三十六计……偷梁换柱!我脑海中闪过这个词。 我再一次查看卸货现场画面,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只见两辆水泥罐车一前一后进入卸货现场,第一辆车卸货时,第二辆便在后面等待。但第一辆车卸完货后并没有急于离开,而是往前行驶了一段,停在了跟第二辆车并排的位置。几分钟后,本应该卸货的第二辆水泥罐车并没有移动,而之前已经卸过水泥的第一辆车又倒回到了卸货位置,做出了卸货的动作……也就是说,第二辆车上的水泥根本就没有卸货,是第一辆车卸了两次。好一出偷梁换柱! 为证实我的推断,我打电话让同事把第二辆车的钥匙送过来。这辆水泥罐车一上地磅,20吨,事实清楚无疑。 回到派出所,我看着嫌疑人的眼睛说:“偷梁换柱的本事用得挺好啊。”面对我摆出的证据,一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两名嫌疑人终于承认了犯罪事实,案件顺利侦破。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