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海燕,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民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出版多本散文集、诗集,作品多次获全国、省级奖项。
“因为有三个区队的同学,所以拍了三组合影。区队长告诉我,上次香港教官过来也是这样合影的。感谢大家让我享受这一礼遇!”今年1月26日上午,王海燕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在宁波市人民警察学院给140余名新警上课时的情景。
王海燕讲课的题目叫《我的从警路,我的文学梦》。为了讲好这堂课,她足足熬了两个晚上用心做课件。
王海燕对新警们说:每个人的身体都是接收器,对接触过的世界万物必定有自己的感触。我们虽然难以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用文字来抵抗岁月的遗忘。
处女座的王海燕属于自带热度的人,她走到哪里,热度就带到哪里,就像一片燃烧的海。当她激情澎湃地朗诵自己即兴创作的诗歌时,课堂顿时沸腾起来。
隔空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王海燕的笔名叫“清明雨”。这个名字是为纪念一个人,她的父亲王传达。
王传达曾在上世纪80年代任浙江省仙居县公安局局长,1991年3月29日,在出差执行任务的途中,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以身殉职。
王海燕心中一直有个遗憾——没有一张与父亲的合影。父亲在世时,她并不是很了解父亲的工作情况。参加工作后,王海燕发现,很多警察同事也都和自己的父亲一样默默无闻,不为人们所知。这也是她后来从事宣传工作的原因。把警察故事讲好,是弥补遗憾的一种方式。
王海燕的书橱里珍藏着一本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是父亲生前送给她的。1990年,王海燕第一次高考落榜,沮丧之时,父亲送给了她这本书。
父亲鼓励王海燕:“孩子,你要学习老渔夫弗朗西斯科的硬汉精神。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垮。”第二年,王海燕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浙江警察学院。遗憾的是,父亲没有亲眼看到这一时刻。
深情记录警营的点点滴滴
曾有媒体记者问她:“你考虑过辞职做专业作家吗?”她回答:“不会辞职,我热爱警察这个职业。有警营这块神圣独特的文化土壤,才有我的创作。”
2020年3月,新冠疫情初期,王海燕火线上阵,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在杭州湾转运点抗疫前线采访,写下近一万字的报告文学《坚守最后一公里的温暖》,讴歌为防境外输入英勇奋战的宁波警察。这篇文章被《中国出入境观察》杂志录用,在宁波市抗疫征文中获一等奖;2021年年初,王海燕以“慈溪老励工作室”为背景,撰写的《衣钵》获公安部主题征文优秀散文奖;当年3月至7月,担任宁波市公安作协负责人的王海燕,组织宁波作家团队,高质量完成警察故事文集《高桥警官》;她创作的反映全国优秀基层民警毛卓云先进事迹的诗歌《岸》发表在《平安时报》《宁波公安》上……王海燕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我们自己的作家”。
去年,王海燕被评为首批浙江省公安文化千名人才。她组织的宁波市公安作协读书会活动登上了《人民日报》客户端,她撰写的警察故事《慈城派出所有个会弹钢琴的吴警官》被杭州网和《法治日报》刊用。去年,王海燕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协的警营女作家。
王海燕最喜欢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集·这也是生活》中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火热的警营,战友们,以及浓浓的警民情,都和她有关。她要在平淡之中见奇崛,讲好警察故事,无愧于组织和读者朋友们的厚爱。
(编辑: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