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叫徐连泉,1929年2月出生,是公安部离休干部。“我1944年在天津参加革命,因为年纪小、地头熟,成为抗日武装工作队的情报员。”老人回忆。
年轻时的徐连泉。(资料照片)
抗日战争时期,天津作为华北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侵略者在天津设有中国驻屯军司令部、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等指挥机关,并把天津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兵站基地。在日伪的高压统治下,天津陷入最黑暗的时期,“铁蹄纵横山河碎,海河浮尸刺刀红”。
徐连泉曾撰文回忆:“日本鬼子在我家乡扫荡时,我亲眼看见他们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我自己也挨过日本鬼子一个嘴巴,打得我鼻孔流血。他们问我父亲八路军的去处,父亲没说,小鬼子就把他打得死去活来,事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
1942年年初,冀中根据地组建津浦支队(第二年改称津南支队),组织武装工作队在天津南部开展抗日斗争。1944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战场也已扭转困难局面,逐步开始对日伪军展开攻势作战。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津南支队与武工队主动出击,拔掉了敌伪的大部分据点,并化装进入天津市内袭击日伪军,取得许多战果。
时年15岁的徐连泉,就是配合武装力量抗日的群众之一。
1944年夏,天津南旧城村,日军据点风平浪静。彼时,日寇的大规模扫荡行动已宣告失败,战斗力日益减弱,被迫收缩战线,在据点等地重点守备。
在据点外两三里地外的高粱地里,少年徐连泉和武工队正在商议。此前,徐连泉装作赶集的,到旧城村日军据点周围仔细侦查过。
“队长,是把村子全部解放还是打了就跑?”徐连泉问。
“你看,沿着公路的一南一北还有其他据点。根据我们的实力,端掉据点后就要立即撤退。”队长回答。
“一声号令后,我们冲了进去,毫无防备的日本鬼子都被打死了。战斗很快结束,我们也就撤离了。”回忆起多年前的经历,徐连泉仍激动不已,“因为我提供的情报,我们打了个大胜仗。”
对敌斗争,情报是关键。
徐连泉是天津本地人,年龄小、目标小,有小学文化,人又聪明,搞情报一门灵。“所谓的情报工作,你们觉得很神秘,其实就是要胆大、敢玩命。”徐连泉说。
“情报从哪里来?”记者问。
徐连泉介绍,“一种是把我们的人有意识地安插到敌后,比如一些‘伪乡长’‘伪村长’就是我们的人;第二种是把仍存良知的汉奸争取过来,还有从俘虏那里得到情报。”
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中国军民展开了对日全面反攻,天津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6年10月,徐连泉进入津南县公安局,后任渤海一分局情报站站长,参加了解放战争。几年后,徐连泉因表现出色被调往公安部一局,继续从事安全保卫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1952年年底,徐连泉被抽调参与遣送日侨的工作。他回忆,在天津港送日侨上船时,看到船上挂着太阳旗,每个日侨都给做了一身新衣服,还允许他们带走一定数量的黄金。“我实在想不通,我参加革命打日本,现在干嘛要对他们这么好?”徐连泉坦言。
见徐连泉有这样的疑问,上级领导告诉他:“大家遭受过日本侵略,都是苦大仇深的,但日本人民是无辜而友好善良的,必须把日本人民同日本军国主义区别开来,要按照毛主席的批示,很好地完成遣送日侨的工作。”
经过一年多时间,徐连泉和同事们分期分批从天津、上海、秦皇岛等港口送走3万余名日侨。
“事实证明,当时遣送日侨是很有历史意义的工作。这些日侨回国以后,有的参加了日本共产党,有的还当了日共中央委员,不少人在维护中日友好工作中起了积极作用。”徐连泉说。
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徐连泉在不同岗位上继续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在安全保卫战线工作数十年,没有出过事,这是我一辈子最庆幸的事。”徐连泉说,“我完成了党交代的任务,一辈子没有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