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洒向绿树掩映的一处小院——这里是百岁老人王岫联的家,也是她和已故丈夫、公安部原部长刘复之同志生活了几十年的住所。岁月的长河波澜不惊地流淌,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小院不知收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老人坐在挂满寿字福字的客厅里,银发红衣,精神矍铄。
王岫联老人的一生,与抗日战争紧密相连,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一段民族抗争历史的缩影。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王岫联老人,沿着她的回忆,走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王岫联所在的晋察冀边区联中全体教职员合影。
童年记忆:家庭启蒙与家国情怀
1924年农历3月18日,王岫联出生在河北保定高阳县西良淀村。父母是村里的老实人,却有着朴素的爱国情怀。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积极支援抗战,送儿女走上了革命队伍,用微薄的力量支持着革命事业。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王岫联,让她从小就对国家兴亡有了深刻的认识。
王岫联的大哥王德贤是小学教师,常常念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孩子们不能只顾着读书,也要懂些救国的大道理。”她的二哥王钊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北京新华书店工作,1950年抗美援朝时到朝鲜参战,回国后留在空军工作。她的大姐是位家庭妇女,裹了小脚,但同样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天。
王岫联在家里是最小的,大家都十分疼爱她。她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大哥偶尔会带她去临近的青踏村买烧饼吃,大哥一边递给她烧饼,一边笑着说:“秀莲,这烧饼香不香?等长大了,你要是能像哥哥一样,为咱老百姓做点事,那就更好了。”直到现在,那香喷喷的烧饼仍让老人回味无穷。这段温暖的记忆,成了她童年最珍贵的片段。
女孩子岁数到了,母亲让王岫联学着裹脚,她却把裹脚布一次次地藏起来。母亲常常着急地埋怨她:“两个大脚,当心以后嫁不出去。”“那就自己过,就是不裹脚。”在小小的岫联心中,一种抗争的小苗正在茁壮成长。因为是村里第一个没有裹脚的女人,王岫联在15岁时当选了河北保定高阳县西良淀村的村抗日救国妇女会主任。
1946年,王岫联(后排右二)撤出河北张家口市后在联合中学与师生合影。
投身革命:从妇救会主任到抗日联中教员
村里妇女们虽然生活艰苦,却都积极为抗战出力。身为村妇救会主任的王岫联不仅组织妇女们为前线缝制军衣、筹集粮食,还积极宣传抗日思想,鼓励乡亲们加入抗日队伍。她的原名是王秀莲,但因为村里有三个人叫这个名字,参加革命工作后,她改名为王岫联。
1940年,王岫联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解放区中心小学校长梁超。这期间,她一直在冀中地区参加抗日斗争,做妇联工作。次年,她在冀中九分区第十中学学习。她的二哥王钊曾在这里担任过学校领导,但不知道妹妹已投身革命工作。后来两人在反扫荡时偶然相遇,王钊才知道这个最小的妹妹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直到1943年,王岫联才公开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那时,她在延安庆阳抗大七分校学习,两年后又返回张家口根据地的华北联合中学,一边学习一边做教员工作。学校既是知识的殿堂,也是抗日的堡垒。她常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抗日救国的道理,用知识武装自己,为革命贡献一份力量。
反扫荡岁月:夜行军与生死考验
抗战时期,日军和汉奸频繁扫荡乡村。为了保护群众和革命力量,队伍经常需要穿越敌人的岗哨。这些行军常常在夜里进行,大家一个跟着一个地急行,不能发出一点声响。因为一旦被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王岫联对那些夜行军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队伍行进时,如果有人没跟上,前面的人就会低声传话:“有人掉队了!”这时队伍会停下来,回头寻找。有时掉队的人站在原地睡着了,而跟在他后面的人因为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也停了下来。
有一次,王岫联跟着队伍在夜色中行进,突然队伍停下来等人。她无意中回头一看,竟然一眼在黑压压的人群中发现了自己的二哥,这是她参加工作后第二次见到他。这次意外的相遇,让她倍感亲切,也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更加珍惜身边的战友和家人。
“对于投靠日本人的汉奸和土匪,我们有的是办法。”王岫联回忆道,“但绝对不会用枪,因为要节省子弹。”说到此处,这位百岁老人哈哈大笑。
在反扫荡的岁月里,每个人都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大家机警又勇敢地与敌人周旋抗争,也正是这种团结和坚韧,让他们一次次化险为夷。
抗战胜利后:让和平的种子生根发芽
抗战胜利后,王岫联进入北平,在华北局机关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调到公安部工作,在办公厅研究室从事《公安建设》的编辑工作,后担任办公厅政治处主任等职务。这些工作虽然与抗战时期的烽火岁月不同,但同样充满着挑战。她用自己丰富的革命经验,为公安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1982年,王岫联离休。她的女儿说:“母亲是一位温和的、平易近人的人。在同志们眼里,母亲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姐。”
她的丈夫刘复之在回忆录中写道,“王岫联忠厚朴实,平易近人,政治坚定,历经战争、土改和各次政治运动……我们同呼吸、共命运,至今已携手度过了60个春秋(至2009年)。”简单几句,饱含着多少同甘共苦的岁月和坚贞不渝的深情。
如今,王岫联已是101岁高龄的老人,但她依然清晰地记得抗战时期的每一个细节。她常说:“那段岁月虽然艰苦,但每个人都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胜利的渴望。”她希望,年轻一代能够记住这段历史,传承抗战精神,让和平的种子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与老人挥手告别时,老人坐在轮椅上忽然高声喊了一句:“永远跟党走!”记者的眼眶不禁湿润了。一位走过百年沧桑的老人的信仰,一位普通中华儿女历经百年而不变的坚韧,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