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公安,源于中共满洲省委特科、从人民军队中走出、诞生于辽沈战役的胜利。
1948年11月3日,沈阳特别市公安局成立。
77年的革命史、发展史,浓缩在沈阳警察博物馆里的2100余件文物、资料里,80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中。
77年间,时光裹挟着使命感、荣誉感,还有筚路蓝缕的奋斗,奔涌向前。
近日,记者走进沈阳警察博物馆,从泛黄的历史资料中,从英烈墙、群英谱、荣誉榜里,感受红色精神的磅礴力量;也走进沈阳基层公安单位,探访公安队伍在红色精神引领下,强化使命担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公安力量的奋进故事。
交通肇事车辆比较表。本刊记者 陈肖东 摄
76年前的交通肇事车辆比较表
一张格子纸上,用红色水笔画了货车、小汽车、公交车、摩托车、黄包车等车辆……你能想到这是一张交通肇事车辆比较表吗?上面的日期显示:1949年6月30日。
“这是由当时的沈阳交警手绘完成的。”6月24日,沈阳警察博物馆里,馆长高晓莹饶有兴趣地向我们介绍。即使现在看来,这张图表的可视性也很强,数据清晰、生动形象。
这张手绘图表静静躺在沈阳警察博物馆里,和馆里其他的文物、资料、照片一起,展示着那段厚重的时光。
展柜里,交通图表的附近,年轻的王学发在发黄的相片里帅气地指挥着交通。
“这是我们沈阳交警的优秀前辈王学发,他当年受到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呢。”高馆长介绍。
王学发是沈阳交警建队以来的第一批交警。1953年,25岁的王学发在沈阳市和平区三纬路交通岗任班长。交通岗路口多、机动车流量大,总会出现拥堵情况。
善于思考的王学发经过钻研、琢磨,逐渐总结出正、副岗明确分工,互相配合,实现“快车不停,慢车不堆,行人不等”的先进经验,并摸索出“三稳、三灭、四勤、三掌握”等指挥方法。
有了这些法宝,1953年至1955年,王学发指挥的路段从未发生过交通事故,一改这个岗交通秩序混乱的状况。他的经验也在交警系统得到推广,有力促进了交通管理工作。
1955年,王学发光荣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1956年,他又参加了全国人民警察、治安保卫委员功臣模范代表大会。
交通科技研发中心。本刊记者 杨丽 摄
党建与业务的融合互促
过去的奋斗与辉煌,凝聚成今天的奋进力量。近年来,沈阳交警持续加强育警铸魂工作,厚植红色精神,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的融合互促。
沈阳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有个警史文化长廊。“王学发是我们沈阳交警的老前辈、老典型,我们的警史文化长廊里有他老人家的事迹展示。”6月25日,在沈阳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宣教科科长赵志勇告诉我们。
文化长廊里,一件件老物件、历史照片真实记录着沈阳交警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足迹。
这个长廊是民警们每天的必经之地,行走间,红色文化浸润警心。
“我们一直致力于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用党建铸魂,全面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沈阳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政工室主任薛岩告诉记者。
据介绍,沈阳市主要交通岗点共部署了45面优秀共产党员突击队旗、24个基层窗口设置了“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139个党支部开展了党员“承诺践诺”活动。
每天清晨,当沈阳交警执勤岗亭的党旗在晨曦中迎风招展、当执勤交警胸前的党员徽章与智能执法记录仪交相辉映时,另一边,沈阳交管支队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以实时数据和动态地图的形式清晰呈现,各类信息如潮水般持续更新。
当记者走过文化长廊,来到沈阳交管支队交通科技研发中心时,不由感叹于这里沉甸甸的科技含量。
为深化“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沈阳交管支队的“交通科技研发中心、道路交通风险研判中心、交通指挥中心、交管业务监管中心、交警融媒体中心”五大中心应运而生。数智引领、科技支撑、合成作战的交通治理体系,构建起沈阳交警现代交通治理新格局。
“前不久,公安部交管局确定由沈阳研发的小型私家车画像项目成功通过验收,并于今年3月在沈阳召开了全国试点推广现场会。”交通科技研发中心副主任李昂告诉记者。
目前,交通科技研发中心已取得软件著作权8项,处在申报过程中的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并入选辽宁省公安厅全警种十大科技兴警创新团队,被市总工会命名为“潘晓东劳模创新工作室”。
赵玉龙的photoshop示意图
采访中,记者惊奇发现,展馆中那张手绘交通图居然“后继有人”。
“去年,我们自主研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运行状况感知分析模型’,在全国公安交管大数据建模比武中获得了二等奖。”李昂掩饰不住地骄傲。
“这是我们的研发主力赵玉龙,你能想到他以前是学法医专业的吗?”李昂指着旁边的一名年轻民警。
身材高大的赵玉龙介绍起自己还略显腼腆。2015年,法医专业毕业的他阴差阳错来到沈阳交警部门工作。
“我在交通岗站岗时发现,路口拥堵是红绿灯设置时长和人流、车流不匹配造成的。”发现了问题症结,赵玉龙开始想办法。
“当时也没有什么别的软件,我针对问题及整改方法,用photoshop画了一张简单的示意图,上报给领导。”很快,路口信号灯的配时就得到了调整,拥堵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赵玉龙也被调岗到调度室,负责交通组织的优化工作。
自己买专业书、上网学习,赵玉龙从那张示意图开始,通过刻苦钻研,开启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从通过智能化方法进行交通组织优化,到参加大数据建模比赛并获奖,他逐渐逆袭成科技大拿。
从76年前手绘的交通统计图表,到photoshop制作的示意图;从70多年前为解决拥堵问题耐心琢磨的王学发,到现在自学成才的赵玉龙……这些元素在时光中穿越交会,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延续。
历史的沧桑在变与不变中,与新时代的滚烫紧紧相拥。
变的是交通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不变的是红色精神引领下,忠诚履职的使命担当。
“去年以来,沈阳市道路交通总警情数同比下降23.5%,消除风险隐患路口路段600余处,道路交通安全系数全面提升。”薛岩告诉记者。
从70多年前的“三三四三”指挥法,到规范化、法治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化交通治理,时光流转间,流淌的是热血与信念,是红色基因的守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