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1日,田裕丰在向邱奶奶拜年时的合影。
邱奶奶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情报指挥中心 田裕丰
今年2月28日,我的姨祖母邱益英在家乡武汉因病辞世,享年92岁。邱奶奶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过的新中国第一代女交警。她的离去,让我陷入了悲痛与追思之中。
1951年,为了挣脱包办婚姻的桎梏,18岁的邱奶奶毅然决然地逃离了家乡,在武汉市妇联的帮助下,成为一名被服厂女工,就此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1954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邱奶奶被派往应城参加防汛工作,面对滔滔江水,她毫不畏惧,冲在最前面参与抢险救灾。抗洪胜利后,她被评为省直一等功臣和省直劳动模范。
1957年,武汉市公安局准备在江汉区交通中队成立交通民警女子班。当时已经调入武汉市公安局的邱奶奶主动向局党委写了一封申请信,信中写道:“毛主席提倡男女平等,我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当一名拿喇叭筒的交通民警!”1958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武汉市最繁华的民生路口,全国首支女子交警班正式上岗执勤,邱奶奶就是其中一员。
在女交警的岗位上,邱奶奶一干就是四年多。无论风吹日晒,还是雨打霜冻,她从不叫苦。烈日炎炎下,她曾帮助拉板车的汉子推车上坡;热闹的集市里,她与群众合力勇擒歹徒。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邱奶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百姓的安宁。
1958年9月14日,是令全家最为光荣的日子。这一天,毛主席亲切接见了包括邱奶奶在内的11名妇女代表。当与毛主席握手时,邱奶奶激动得热泪盈眶,向毛主席连敬三个礼。毛主席亲切地询问她何时参加工作、工作中是否遇到困难,邱奶奶声音洪亮地回答:“有党的领导,有群众的支持,即便有困难也能克服。”毛主席握着她的手高兴地说:“你不简单喽,干得好,以后在工作上好好克服困难。”回到家后,邱奶奶心潮澎湃,以“难忘的时刻”为题在日记本上写下千余字的感悟。她与毛主席的这张珍贵的合影至今还收藏在中国警察博物馆,那本承载着邱奶奶珍贵记忆的日记,也于2019年捐赠给了武汉警察博物馆。
1970年,邱奶奶调至武汉市公安局劳教农场工作,10余年的岁月里,她把刚强化作春风细雨,用真情感化学员,与她们同生活、同劳动。有的学员不会插秧,她就挽起裤腿到田地里教她们干农活;天气炎热,几名女学员身上长满疥疮,她就到山上采草药煮水帮她们擦洗身体,直到学员痊愈;寒冬腊月护送19名学员时,为帮学员们抵御严寒,她将保暖物资全让给了学员,自己却蜷缩在卡车顶棚冻得浑身僵硬……1974年至1982年,邱奶奶连续9年被评为武汉市公安局先进工作者。
邱奶奶在外,是深受群众爱戴的好民警;在家,是我们敬重的好长辈。从小,她就教育我们这些晚辈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不怕吃苦、努力奋斗。在邱奶奶的影响下,我立志从警,以邱奶奶为榜样奉献青春、报效祖国。去年过年我回武汉向邱奶奶拜年。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要多为公安工作作贡献”“要保卫社会的安全、保卫国家的稳定”。这是我和邱奶奶的最后一面,谆谆教诲我将铭记于心。
邱奶奶走了,但她的革命精神长存,革命意志永不磨灭。
我们缅怀邱奶奶,她总教育我们,要牢记毛主席的殷切嘱托,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在今天,就是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习近平总书记命令、服从党中央指挥。
我们缅怀邱奶奶,要传承她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的宗旨本色。邱奶奶在日记中写道:“毛主席的谆谆教诲,我永远不忘,时刻激励我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更是这么教育我们的。在今天,就是要忠实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牢记从警不能忘本、自己也是百姓的道理。
我们缅怀邱奶奶,要发扬她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担当精神。邱奶奶总说,在她那个年代,干工作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年轻人更要牢记奋斗和实干的道理。在今天,就是要忠实履行人民警察的职责使命,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我们缅怀邱奶奶,要继承她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良家风。邱奶奶生前生活十分简朴,家里的家具几十年都不曾换过。在邱奶奶的影响下,大家始终传承邱奶奶干净清白、安贫乐道的优良家风,涵养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浩然正气。
邱奶奶用她的一生,践行了对党忠诚的誓言,兑现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邱奶奶走了,但她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对公安工作的无限热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沿着她的奋斗道路坚定前行。
裱在镜子里的“钞票”
国家移民管理局 杨柯
每年春节去姥爷家,我总会专门去照照姥爷卧室里的那面旧镜子。不为别的,只为看看他裱在镜子里的那张“百元大钞”。这张“钞票”裱在镜子里十几年了,这些年,它不仅提醒着姥爷,也同样警示着我,成为镌刻在心底的家风印记。
姥爷是位兽医,虽说是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但当年在村子里也是响当当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家户户饲养牲畜,他也忙得不可开交。听母亲说,那时乡里并不是只有姥爷一位兽医,但唯独他最忙。原因无他——姥爷收费最低、治疗效果最好,还常允许乡亲们赊账。姥姥没少为此埋怨姥爷,可姥爷总是说:“咱虽然医的是鸡鸭牛羊,但哪头牲口背后不是一个家,为人厚道,心里才踏实。”
随着农民进城打工潮的兴起,姥爷的兽医营生逐渐成了副业。他转而投身田间,开始种菜种瓜,种一切可以在集市上售卖的东西。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炎热的夏天,我坐在装满西瓜的板车上,一边啃着清甜的西瓜,一边看着姥爷在熙熙攘攘的集市里卖西瓜。
然而,对于一个刚刚接触市场经济的朴实农民而言,残酷的现实往往来得猝不及防。
记得那天我放学回家,只见姥爷脸色铁青,姥姥在屋里低声抽泣,这是家里从没有过的场面。原来是姥爷当天在集市上收到了一张百元假钞,还损失了40多块钱和100多斤西瓜。要知道,当时一斤西瓜才两毛钱,这100块钱对于瓜农来说,无疑是沉重一击。
街坊四邻陆续前来安慰,大家痛骂骗子的无耻,也有人说姥爷“太老实了”,为什么不顺手把“钱”在集市上花了呢?姥爷听到后,本来一言不发的他,突然站起身,厉声说:“亏了就是亏了,咱认,但是花了,咱和骗子有啥区别?”大家听了也就不说什么了。那时的我,只知道这100块钱能买很多东西,实在是不懂别人能花,姥爷却不能花的道理。
为时刻提醒自己,姥爷把这100元假钞贴在了平时用的镜子上。每次照镜子,我的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落在那张“百元大钞”上。
有一次,上小学的我看见别的同学炫耀各种玩具,心里实在是羡慕。看着贴在镜子上的“百元大钞”,我鬼使神差地伸出了手……第二天我就成为班上玩具最多的孩子。
也是在那一天,放学回家的我感觉气氛明显不对,姥爷姥姥端坐在堂屋,神情严肃。
“镜子里的钱是不是被你拿走了?”姥爷问。
我紧张得声音发颤:“没……没有。”
“还不承认!今天供销社的朱叔见到我都说了,说你拿了100块钱去他那买玩具,还说是压岁钱,快说!是不是?”
“为什么别人能花,咱不能花?”我小声嘟囔。
“你还犟嘴!咱们虽然穷,但志气不穷,挣的是本事钱,任何人都不敢小瞧了咱。你用假钱坑别人,你就比别人矮一截……为人要厚道,做事要老实!”
姥爷气愤地站起身,径直走向那面镜子,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上。第二天,姥爷带回了一面新的立式镜子。不同的是,那张“百元大钞”被裱在了镜子里,每次从旁边经过,整个人就映在镜子里,既照人、又照心。
工作后,我每次到姥爷家,看到那面镜子和那张略微发黄的“钞票”,总会想起姥爷当年说的话。人们常说的家风家训,很多时候都是写幅字裱好挂起来以提醒后人。在我看来,姥爷裱在镜子里的“钞票”同样是无声却有力的传承,时刻提醒着我,正衣冠,端品行。
佟文华母亲(前排右二)在北京起重机器厂铸铁车间的合影。
母亲是我心中不灭的灯
公安部一局 佟文华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家中电视机前,88岁的老母亲拖着病弱之躯,执拗地坐着看完直播。她郑重地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别在胸前,眼睛里闪烁着别样的光彩。我举起相机,将这珍贵的瞬间定格……每当我翻开那张照片,记忆总会如潮水般涌来,母亲给予我的不仅是生命,更是面对人生风雨时永不枯竭的力量。
1933年8月5日,母亲黑增恩出生在北京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里。家里世代以厨艺为生,母亲从6岁起就开始帮着姥爷操持生计。天还没亮,母亲就要开始一天的忙碌,朝阳门外的路边,父女俩支起小摊、点着炉火,一声声“丸子汤、玉米饼”的吆喝,唤醒了沉睡的街巷……然而,平静的生活还是被战乱无情打破,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16岁的母亲挤在欢乐的人群中,看着一队队解放军战士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母亲跟在秧歌队后面,高呼着“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毛主席万岁”,心中都充满希望。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报名参加了扫盲班。母亲清楚地记得,彭德怀同志曾受邀给大家授课,她坐在第一排,听得格外认真。“新中国是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用鲜血换来的”,这句话被母亲工工整整地记在笔记本上。半年的学习,不仅让母亲学会了识字算数,更让她明白了革命的道理。
1953年3月,母亲被分配到北京市起重机器厂,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第一批女职工。铸造车间温度高,但她从不叫苦叫累。“那时候实行计分制,我经常比男同志工分还高呢!”母亲说起这段往事,眼里满是自豪。1961年6月26日,是母亲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戴上大红花的照片,被姥爷反复摩挲:“好啊,咱家大闺女是党员了!”姥姥抹着眼泪,满脸欣慰。
母亲生下我仅一个月,就将我托付给姥爷、姥姥照看,她自己则返回岗位,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浪潮之中,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有一次,厂领导找她谈话,告诉她组织上正考虑将她转任干部。母亲却婉拒说:“我文化水平不高,恐怕不能胜任。”母亲常说:“做人要脚踏实地,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第二天一早,已经是工厂托儿所书记兼副所长的母亲就带着我和妹妹去了厂里。地震导致大部分职工无法上班,母亲把我们安顿在临时搭建的地震棚后,便立即投入工作,坚守在岗位上20多天。
当我穿上警服,成为一名公安民警时,母亲笑得合不拢嘴,眼里满是自豪。我工作繁忙,母亲毫无怨言地帮我照看孩子。她总说:“你安心工作,孩子交给我。”当我把获得的一等功奖章献给母亲时,她对我竖起大拇指,眼中泪光闪烁。那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在起重机器厂戴着大红花的母亲。
2007年5月,我作为北京市公安局英模代表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母亲倍感骄傲;2010年7月,我响应号召报名支援西藏,母亲坚定支持;2013年6月,单位领导来我家慰问,询问是否同意延长我的援藏期限,80岁高龄的母亲说:“组织需要,我们没意见。”当时的她目光坚定,就像当年唐山地震发生后,她在托儿所坚守岗位时一样。2016年6月,我要在西藏再坚守3年。这一次,母亲虽有不舍,但第二天还是特意包了我最爱吃的饺子,一边望着我,一边轻声说:“记得有事打电话来。”2019年10月,母亲突发脑梗病危,我匆匆赶回北京。母亲苏醒后的第一句话竟是:“你回来了,不影响工作吧?”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母亲用一生诠释了忠诚、坚韧与奉献,也给我留下了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这份精神传承,将在我们家世代延续,激励着我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葛颖婷的爷爷在战争时期的留影。
纪念章里的家风密码
大地阳光文化发展中心 葛颖婷
父亲书房的玻璃柜里,精心保存着几枚纪念章,那是爷爷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留下来的旧物。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上海战役纪念章和朝鲜政府颁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功章,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物件如同爷爷用生命镌刻的家训,连同爷爷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言行,深深影响着我们。
17岁的少年,如今还是依偎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但爷爷在同样的年纪,已经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爷爷的那枚淮海战役纪念章,虽然边缘已被岁月磨得圆润,但总能将人带回70多年前那场鏖战。爷爷曾提及战场上的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而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严格的纪律,是他们克敌制胜的关键。
转业到地方工作后,爷爷依旧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本色。根据组织安排,他放弃机关办公室舒适的环境,投身经济建设,创办新企业,拓展当地出口业务,成功打造出多个国优品牌,却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从不居功自傲。参加工作后,我对爷爷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我认识到,信念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敢打敢拼的精神。这或许就是纪念章的意义在新时代的延续。
爷爷的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背面,清晰地刻着“1949.4.21”,那是爷爷跟随部队踏浪过江的日子。当时,为了赢得战役胜利,部队开展了艰苦的练兵运动——熟悉水性,学习泅渡,克服畏水心理。作为“旱鸭子”的爷爷直面挑战,付出了超出一般人的努力,最终顺利通过考验。
渡江战役打响前,为了携带更多弹药,每人只带不超过三天的干粮。战斗中体能消耗大,许多人的干粮吃光了,爷爷就把自己的干粮分给战友。直到战斗结束,他的干粮袋里还剩下半把炒面。作为重机枪手,爷爷不仅体力消耗大,而且风险很大,有很多次战友提出要替换他,爷爷都拒绝了。他说:“服从命令,不是挑肥拣瘦。”
这份对战友的关爱和刻进骨子里的纪律意识在和平年代进一步升华。工作中,爷爷始终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待人接物严谨、自律,同时非常关爱集体和下属,甚至多次放弃个人晋级加薪的机会,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赞誉。
“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爷爷常说的这句话,也成了我家的重要准则,指引着我们无论工作学习,还是待人接物,保持真诚、真心,不骄不纵,与人和睦相处。
最触动我的是朝鲜政府颁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功章,它就像一台时光记录仪,见证了长津湖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和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无畏。
当时,由于战事发展变化,部队在沈阳换冬装、加补给的计划落空。爷爷所在的志愿军第9兵团,几乎都是穿着秋装投入战斗的。爷爷回忆,在极寒天气下,挖掘战壕都变得无比艰难,一镐子下去只能在地上留下一个白点,虎口反倒被震裂了,战士们只能趴在冰上设伏。战斗打响时,很多战士已经被冻牺牲,而活着的战士也与冰面冻在一起,起身时胸口血肉模糊,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拼杀。
在长津湖战役中受过冻、挨过饿的爷爷,对“珍惜”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即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依然见不得半点浪费,俭朴早已成为融入他血脉的生活准则。
这些静默的旧物,虽没有刻下半句家规家训,却比任何训诫都更有力量。它们用硝烟淬炼出的光芒告诉我们:家风的真谛,不在牌匾对联里的华丽辞藻,而在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品格中。家风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刻模仿,而是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熬煮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家风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