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是个“体检送鸡蛋”的小骗局,三位老民警走访后发现,参与其中的人,90%以上都是“群众演员”,进一步深挖后发现,这是一场以“剧本杀”形式呈现的“以房养老”骗局。这是电视剧《三叉戟2》中的一段精彩剧情。
近日,由公安作家吕铮参与编剧的电视剧《三叉戟2》首轮播出结束。“从‘体检送鸡蛋’到虚拟货币诈骗,剧里的每个案件基本都听说过。”“《三叉戟2》可以说是一部让人笑着学会防骗的反诈宣传片。”播出期间有观众评论道。
电视剧《三叉戟2》在延续《三叉戟1》中三位老民警的热血故事基础上,以“老民警遇上新型犯罪”为故事内核,用贴近现实的案件、高密度的戏剧冲突以及接地气的表达风格吸引观众,引发了观众的追剧热潮。近日,记者采访了吕铮,请他讲讲参与《三叉戟2》创作的感受。
记者:大家发现,《三叉戟2》与第一部相比,在内容上变得更时髦了,剧中的案件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在情节构建上,很多桥段既保留了传统刑侦的“接地气”智慧,又融入了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逻辑,这样的创作方式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在创作中是如何具体实现的?
吕铮:最开始做《三叉戟2》的时候,我就想定一个基调,就是这部系列剧它不走那种惊险奇特、血腥暴力、吸引眼球的套路,而是以破小案保民生为中心,能让观众知道当下的新型犯罪形式和破解方法,这是我从创作开始的一个考量。
在整部剧里,我们选用的案件全都聚焦民生领域,选取小案件展现,进而拍得精彩,实际上是非常有难度的,所以就需要在情节构建中一环套一环,然后在每起案件中要有相关人物进行参与。
《三叉戟2》的一个优势就在于有三个鲜活灵动的人物,崔铁军出身经侦,徐国柱来自刑侦,潘江海是预审专家。在整个情节构建的过程中,只要觉得稍有乏味,就通过展现这三位主演的人物关系进行推动,以此带动观众看下去。
记者:有观众说《三叉戟2》里的三位老警察都进行了“智慧升级”,面对各类新型犯罪,三位老警察在传统侦破方式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意,也让他们的人物特点更加立体丰满,富有时代性。同时,剧中的其他人物也相较第一部有了新的特点,有不少观众表示“变得更可爱了”。您是如何将警察职业精神与更接地气之间巧妙结合的?
吕铮: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的基础就是人物,人物是推动故事最初的起点。一部戏有了鲜活的人物,才能搭建好的人物关系。
《三叉戟1》因为有原著小说,人物构建相对完整,而且从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人物已经经过相对成熟的打磨,所以在创作《三叉戟2》时就要对人物进行一个升级。比如崔铁军,他没了《三叉戟1》时与老搭档徐国柱之间多年的心结和前史,在《三叉戟2》里,我给崔铁军设置了中年危机的波折、设置了三叉戟工作室组长的身份等,这些都让这个人物在第二部中有了新的依托。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也相应对政工干部楚冬阳和警嫂张华的角色进行升级,即围绕崔铁军这个人物设置了“双政委”,他们对崔铁军进行思想上的帮助,在背后对三叉戟工作默默支撑,使崔铁军走出中年危机,重新找回作为人民警察的初心。
其实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凡是重点描写三位民警关系变化的桥段,一定是案件需要升级了,或者是要在两个案件之间作一个衔接,这也是一种创作上的技术手段,也是创作目的的体现,让观众在三位主演的带动下既能看到人物关系发展,又能随风潜入夜地对于防范诈骗有较为清晰的认知,这对于我本人的创作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记者:从文本到影视的转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三叉戟2》中能明显看出比第一部叙事节奏更紧凑、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偏向轻喜剧,这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如何实现的呢?
吕铮: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就是内紧外松。《三叉戟2》的案件密度是很高的,一个案件接着一个案件,这就是内紧。什么叫外松呢?就是我们在创作中用三位老民警这种举重若轻的表演和人物关系去淡化这种案件密度高带来的压迫感。
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不一样,文学作品是你可以今天看完这本小说放在这儿,一个月以后再看,但是剧集不行,如果前几集不能吸引观众,后边观众就会弃剧了。那怎么做到内紧外松呢?内紧就是要信息量足够大,就是要案件密度足够高、人物反转足够多、人物关系变化足够多,在这些基础上树立好人物,做好人物关系,用人物推动故事,步步为营。
所以剧中会有若干个单元,比如说有涉及从“体检换鸡蛋”一直升级到“以房养老”诈骗,也会涉及以招模特或者招网红为名义,实际进行美容贷犯罪……各个单元的案件都是用人物关系进行穿插的。
三位老民警之间关系也有错位和升级,三位老民警收了一个新徒弟女民警徐蔓,徐蔓和三位老民警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值得观看。通过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来推动剧情,会让观众看完了以后觉得整部剧尽管节奏快、信息量大,但并不因此感觉有压力,也不会让观众看不到案件只看到三个人物,这既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也是一种叙事的尝试。
下一步我进行小说创作时,也会以此为参照。相较于《三叉戟1》,我觉得在《三叉戟2》的创作上还是成熟了不少,我也会继续坚持创作的几点方向,首先还是要从人物出发,做好人物,做好良心的故事。其次是希望我创作的故事老少咸宜,不是快消品。第三是无论做编剧还是写小说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在这个短视频吸引眼球的时代,怎么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觉得是创作一部作品的前提,不能只是自说自话。
《三叉戟2》播出后,观众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如果可以把破小案的剧情做得让观众爱看,未来在案件设置上、人物设计上做一些升级,我也会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