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闻
文化频道  >  公安馆  >  老照片  > 正文

抗战老兵张新三:老八路变身公安特派员

2015年09月02日 10:20     来源: 中国警察网    作者: 李诚   
中国警察网 · 李诚  |  2015-09-02 10:20


张新三在河北师范大学学习。  

  人物档案

  张新三,1930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济阳县,14岁参加八路军抗日游击队,经历大小战斗20余次。退伍后到齐河县公安局工作35年,现离休。

  “电视剧的抗日英雄咋这么厉害,打死一个个鬼子,攻克一个个据点,居然毫发无伤。可活到我这把年纪的战友没几个了,好多人很年轻就走了。”每次看抗日剧,张新三总会黯然伤心。

老伴陈志荣立马抢过遥控器换频道:“每次看抗日片,他晚上做噩梦,半夜里大喊大叫要杀敌,老把我吓醒。”

张新三呵呵地笑了,老两口相濡以沫60多年,风雨同舟,对老伴“制裁”从来都服从。梦醒后,那些刻骨铭心的事情,就像放电影一样,在张新三的脑海中闪现……

  “小鬼”变抗日英雄

  “你这小鬼还没枪把子高,我可不敢让你上战场,就给我当个通讯员吧。”齐河抗日政府县长李聚五的这句话,让张新三记忆犹新。

1930年寒冬,张新三出生于山东省济阳县辛集东郎村(现位于济阳县孙耿镇)一个贫苦农家。1942年,李聚五在邻村建立了一所抗日高小学校,张新三在父亲陪伴下,来到这所免费的学校读书。

“李县长常给我们讲政治课,讲国际国内形势,动员青年学生不做亡国奴,号召全民抗日救国。每次听李县长的课,总会叫人热血沸腾。可好景不长,受日军的侵略,抗日高小被迫解散。”少年时期,张新三在学校仅上了两年,就步入战火纷飞的战场。

1944年,张新三退学,在他的软磨硬泡下,李聚五看到“这个小鬼很有道道”,就收留他当了自己的通讯员。

日伪军装备精良,李聚五主打游击战,打一阵子换一个地方,吃住都靠人民群众,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睡到哪里。“进村先做三件事,一是到群众家借被子,二是给房东挑水扫院子,三是宣传抗日救国。部队赶到哪里,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真是军民鱼水情深!”张新三回忆说。

1944年农历11月,队伍在营子村待命,连续几日昼夜行军,瘦小的张新三有些困乏,就和马夫商量好,自己先躺在树上睡一觉,走的时候叫他。

“天又冷,在树上能睡踏实吗?等我醒来时,部队已走没影了,我脑袋轰的大了,队伍到去哪里了?走了多久了?会不会受处分?那时刚下过小雨雪,地上有行军痕迹,我一口气奔跑了五六里路,这才赶上了正准备攻打甜水井村鬼子据点的大部队。”想起当兵时的“糗事”,张新三笑个不停。

1944年12月,攻下甜水井村鬼子据点,部队又攻打老聂庄据点。敌人的工事修得坚固,守得顽固,一连三天未攻下来。在李聚五的带领下,军民同心,日夜奋战,挖出了一条一米宽、一里半长的地道,在敌人的碉堡下,放上了几百斤炸药,轰的一声响,碉堡四分五裂。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趁机打入敌人据点,将杀人不眨眼的聂宜增(外号聂胡子)当场击毙,捣毁了盘踞多年的匪据点。这次战斗,共击毙俘虏敌军500余人,缴获机枪24挺、火炮23门,其他长短枪400余支。这是张新三最得意的一次战斗。

1944年,齐河县大队将敌人的五、六、七、八区,临邑四区,济阳三、四区的十六个据点,全部拔除,击毙和俘虏日伪军1500余人,缴获枪支弹药无数,粮食3万余斤。

1946年4月25日,李聚五在齐河县六区草庙王村战斗中壮烈牺牲。



触屏版 | PC版

© 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