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行囊离开警校时,作训服的袖口还沾着匍匐训练时留下的草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遇袭时先保护群众”“执法记录仪要全程开启”等要点。一个月的培训如同一场高强度的锻造,把我们这些公安队伍新兵,敲打出人民警察该有的模样。行囊里装下的不仅是技能,更是沉甸甸的认知与成长。
最深刻的转变,是对“警察”二字从模糊到清晰的理解。以前,我也想像过自己像影视剧里那样,风风火火,狂奔在街头抓捕嫌疑人。直到目睹一位老民警花3小时耐心劝说一对因琐事互殴的邻居,最终让两人握手言和。记得他说:“多数时候,警察不是在枪林弹雨中冲锋,而是用耐心细心化解家长里短中积压的怨气,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就是最大的本事。”我才明白,这份职业的重量,不只在惊心动魄的瞬间,更深藏在那些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日常里。
记得第一次练习抓捕动作,我因为发力错误扭伤了手腕,疼得几乎想要放弃。但看着旁边50岁的教官和我们一起做俯卧撑,汗水浸透的制服能拧出水的样子,我坚持了下来。“坏人不会因为你累了就停手,你的力量里,藏着别人的安全感。你强一分,群众的安全就多一分。”教官的这句话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从那以后,我努力加练,两公里跑从掉队变成队伍前三,摔倒时的第一反应是护住群众的动作。这一切都让我明白:体能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危急时刻敢于站出来的底气。
更珍贵的,是我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词的含义。紧急集合时,总有人顺手帮室友拉正歪斜的腰带;战术演练中,搭档会在我换弹匣的间隙用身体掩护我;深夜复盘时,大家为搞懂一个执法细节,围着教官争得面红耳赤。这些片段让我深切体会到,这身制服背后,是无数可以彼此托付的人。
离别的哨声响起时,我们齐声高唱《中国人民警察警歌》,歌声比刚来时洪亮了好几倍。我摸了摸胸前的学员徽章,深知这只是起点。培训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敬礼、如何使用警械,更是从穿上这身警服时,就要把“人民”二字刻在心里。今后的每一步,都要配得上这一身藏蓝的荣光。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