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的风,裹挟着河水的潮湿与稻田的清香,拂过奉城老街的青石板路。怀揣着初生牛犊的热忱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我来到奉城派出所,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夜巡,这条位于老居民区的静谧长街,成了我贴近这方水土、掂量“警察”二字真实分量的最直接的课堂。
老街的夜,褪尽了白日的喧哗,沉入一种沉静与安稳。昏黄的路灯将我们师徒的身影拉长又揉短,投映在两侧斑驳的白墙黑瓦上。师父老李步幅不大,却异常沉稳,像一棵早已扎根于此的老树。他的目光,在昏暗中锐利而温和地扫过每一个弄堂口、每一扇透出生活微光的木格窗。我紧跟在他身侧,努力模仿着那份从容,心却像根绷紧的弦,捕捉着黑暗中任何一丝异动。
“小陈,听。”师父的脚步停在一条窄巷口,声音压得很低。巷子深处,压抑的争吵声撕破了夜的宁静,那是带着奉贤本地腔调的方言。师父示意我留在巷口警戒,自己则闪入了那片昏暗的光影里。我屏息凝神,只隐约捕捉到师父低沉而镇定的声音。渐渐地,争吵的声浪平息了,只余下几句模糊的、带着释然的道别。师父走出来时,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却又像卸下了一份无形的担子。“老街坊了,为点鸡毛蒜皮拌嘴,气头上话赶话。咱们当警察的,不能光听嗓门高低,得听进心坎里去。把话说开了,心气捋顺了,比什么都管用。”他拍拍我的肩,那掌心传来的温热,驱散了我之前的局促,也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警察的“管”,藏着春风化雨般的“理”。
已近深夜。我们巡逻至那条静静流淌的运盐河。河水流过,裹挟着水乡特有的湿润气息和淡淡的、若有似无的、属于泥土的咸涩。“小陈,实习快过半了,感觉咋样?是不是觉得天天就围着这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转,跟警校里想的冲锋陷阵、惊心动魄差老远了?”师父的声音带着笑意,也藏着一丝意味深长。
我诚实地点点头。这些日子,确实没遇上什么想象中的“大场面”,多是些张家长李家短的小纠纷、小求助。
“这就对喽。”师父深吸了一口带着水汽的空气,指着脚下流淌的运盐河:“你看这河,河面上多平静,可水底下,暗流、漩涡,从来就没断过。一个社区,看着风平浪静,可这些家长里短积累起来的怨气、误解,就是人心里的‘暗流’。”
月色下,师父的眼神格外清亮,“记住,能破大案是本事,是尖刀。能把一地鸡毛捋顺了,让左邻右舍心平气和地说话,让阿婆阿公夜里能睡个安稳觉,也是真功夫。就像咱奉贤老辈人常念叨的,‘慢火熬粥,细水长流’,平安这碗粥,靠的就是日复一日的耐心去熬,靠的是点点滴滴的温情去浸润……”
那晚河边的一席话,像运盐河的水,无声无息地渗进了我的心里。我开始学着像师父那样,不再仅仅用眼睛去“看”警情,更学着用耳朵去“听”诉求,用心去“品”情绪。原来,守护住一个孩子的微小快乐、帮助一位老人安全到家而获得的满足感,竟是如此真切直接,远胜于任何想象中的宏大叙事。
夜巡的终点,总是派出所那间亮着灯光的值班室。师父会泡上一杯浓得发苦的茶,跟我复盘当夜处理过的几件“小事”。深夜看到独居老人的窗口还亮着灯,一句“阿婆,身体还好口伐?有事请直接打电话来哦,号码还记得口伐?”的叮嘱,可能就是一道安全的保险;调解时,适时递过去的一杯热水,往往比十句大道理更能软化心肠。他的教导没有教科书式的理论,却像这奉贤的土地一样朴实。
实习的日子快得像老街屋檐下掠过的风。最后一次夜巡结束,站在老街尽头,白墙黑瓦的轮廓在夜色中显得温柔安详。师父依旧走在我前面,路灯下,他的背影仿佛是一道沉默而坚固的堤岸,默默守护着这片安静的街巷。而那些关于守护的故事,已如运盐河的河水般,流淌在我的心里。
(作者单位: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奉城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