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水乡的晨雾中,一条泥泞的村道蜿蜒伸向远方。27年前,刚脱下军装、换上警服的张银宝就是沿着这样的路,踏进了辖区八坼街道的汤华村和双联村。蜿蜒的泥泞小道、村民的欲言又止,还有报警记录上的数起纠纷,让他意识到:他所要走的这条路,不仅仅是脚下的泥巴路,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民心路”。
苏州吴江的八坼街道,是一个以禽蛋经济、鱼塘经济为主,兼顾生态旅游的新型农村社区。初来乍到之时,八坼派出所仅有两辆处警车,交通成为影响社区工作的重要因素。为了迅速拉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也为了更好地服务辖区群众,张银宝在汤华村的村道边寻了一间废弃民房,建起了警务联络室,每逢周二,他就在这里集中为辖区的村民们解决问题、调解纠纷。
一个周二,村民老李和老吴早早等在了警务联络室门口。随着合伙承包的鱼塘收益逐年增长,原本合作愉快的两家在续约时起了争执。双方为分成比例各执一词,谁也不肯退让半步。在村委会调解未果后,有人提议:“要不,等周二找张警官评评理?”
张银宝听完两人的诉求后,没急着调解,而是先带着双方沿着鱼塘走了一圈,又走访了周边村民了解情况,提出了解决方案:老李出技术、老吴出饲料,按照行情重新划分收益。老李和老吴的心结也随之解开。从那以后,“相约星期二”也成了张银宝与村民们之间最温暖的约定。
岁月如水,静静流淌。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八坼街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崭新平整的柏油路代替了原本泥泞不堪的泥巴路。路好走了,大家的视野也打开了——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电商物流进村了,招待外来游客的农家乐也开起来了……新的机遇为村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交通事故、游客与村民间的摩擦、土地流转纠纷……于是张银宝一有空就去村里转转,努力将“周二见”变成“天天见”。
2020年年底,兼具法律咨询、防范宣传、就地调解、网格驻点等职能的银宝警务室在八坼街道的8个行政村里陆续建成。面对日益增长的工作量,张银宝发动各村的退休老党员们加入驻村调解队伍,共同参与到服务基层治理的工作中。5年间,张银宝带着他的驻村调解队累计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起。
“大家先不要着急,一个一个把事情说清楚,我一定会给你们主持公道的。”小小的手机里传来张银宝那低沉浑厚的嗓音,恰如一剂“镇静剂”,一下子就让屏幕里针锋相对的两人安静了下来。
这几年,银宝警务室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原本要到警务室现场才能调解的纠纷,靠线上调解就能解决,银宝警务室也从最初的“周二见”“天天见”,变成了“云端警务室”的“线上见”。
“老王啊,记得‘亡羊补牢’的故事吗?”看着视频里的那锅热气腾腾的鸡汤,张银宝对着屏幕对面的老王说。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本是对乡间祥和景象的生动描述,却成了引发老王与小张邻里纠纷的“导火索”。今年年初,北风过境,寒流来袭,家住汤华村的老王用来圈养家禽的大棚不知何时破了个小缺口,圈养的几只鸡便趁机“越狱”,进了周围居民家里,沿途还留下不少排泄物。一向爱干净的邻居小张不堪其扰,再加上他常年忍受老王家的鸡夜半打鸣的声音,早已满腹积怨,一气之下便将从老王家逃窜到自己家里的鸡一锅炖了。刚炖好的鸡汤飘香,丢了鸡的老王循着香味敲响了小张家的门,跟他讨个说法。但双方各执己见,一时间剑拔弩张。“找张警官评评理。”两人当场视频连线张银宝求助。
了解情况后,张银宝提醒老王,若要及时止损,最紧要的是把家里圈养鸡鸭的棚子加固修缮好,以免类似的情况再度发生,造成更多损失。随后,他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同类案例对二人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和劝导,让双方都明白了“金乡邻,胜于银亲眷”的道理,最终成功促成两人和解。2024年以来,张银宝通过“云端警务室”为群众答疑解惑53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80余起。
从泥泞土路上的“周二见”,到柏油马路间的“天天见”,再到网络上的“线上见”,张银宝在八坼街道的27年,映照出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缩影。有形之路的拓宽,让物理距离不再成为阻碍;无形之网的编织,让效率悄然增长。而社区民警张银宝,始终是那个修路的人,也是那个架桥的人,他用脚步、车轮和信号,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写进八坼街道的每一寸土地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