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又到盛夏,蝉鸣声声,不绝于耳。
上小学的时候,最讨厌蝉的叫声。夏日午后,知了在树上不知趣地聒噪“知了、知了”,老师就借机教育我们要勤于学习,不要学这知了,明明什么都不知道,却总说自己“知了、知了”。
后来上了初中,读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蝉》这篇文章,对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过程算是有了更多认识。蝉的幼虫会先在地下建造地穴,用身体中的黏稠液体做灰泥,经过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间建造成坚固的隧道。在隧道的顶部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恶劣的天气。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经过隧道通过地面的观察孔观察天气情况。有雨或有风的天气,它就小心地溜到温暖的隧道底下。如果阳光晴好,它就会爬到地面上来。寻找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或者一根灌木枝,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抓住,开始羽化蜕变,最终成为漂亮的蝉。
于是,雄蝉快乐地鸣叫着,吸引着雌蝉,它们相爱着,留下了爱情的结晶。然后,在夏末的某一天,双双离开这喧嚣的世界。它们的宝宝——成千只蝉卵,经过风雨、躲过天敌,经过千辛万苦长成幼虫,安全落到地面。幼虫急切地挥动前爪,挖掘泥土,开垦出洞穴,钻进去隐藏起自己,重复着它们的父母曾经的一生。就这样,生生不息,周而复始。
法布尔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出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是啊,对于我们来说,夏季只是季节的转换,而对蝉来说,却是它今生的终结。只为这一夏髙踞枝头,在阳光下自由吟唱,蝉蛰伏在黑暗的地下,历经一个个春秋冬夏,坚韧又执着,隐忍又顽强。
也许,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要经历痛苦的煎熬才能达到完美。就像蝴蝶,要想羽化而出拥有一双绚烂的翅膀,就要在金色的茧里,做一只寂寞的春蚕,经历艰辛的蜕变。就像我们成长的过程,必定不会一帆风顺,总会伴随着困难与艰辛。可那一锤一凿的自我敲打,会让我们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梧桐树依旧繁茂,夏花依旧灿烂,艳阳依旧炽热。夏日的风里,听蝉鸣声声,觉得日子变得温柔了许多。只因我,已不再是童年时的那个我。
(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