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人称“乌鲁木齐公安一支笔”的“石老师”;她经过14年磨砺,如今也偶尔会被战友称一声“石老师”。当然,“小石”可没有“老石”的腰板硬气。
45年前,意气风发的老石穿上人民警察制服,一穿就是38年。警服的颜色从蓝色变成橄榄绿又到藏蓝,但是他的初心始终未改。
他的宣传之笔执于入警之时。“工作原因接触了方方面面的简报和情况反映,其中许多有很好的新闻价值。我根据可取的素材做了进一步采访,写成了案件侦破通讯、典型案事件报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让公安队伍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不仅让办案民警自豪满满,也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满满的安全感。”老石说。
上世纪90年代,石国湖伏案整理照片。
一纸铅字、一声好评给予老石万千动力。他与宣传战线的战友们一道,依托各级各类媒体,把乌鲁木齐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先后与《新疆法制报》联办《首府公安》,与电台联办《首府警方》,和乌鲁木齐电视台联办《案与法》节目,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最喜欢收听收看的节目。不仅如此,乌鲁木齐公安工作、侦破的大要案件、典型人物等,也通过他的笔走出了新疆,走进了北京,走到了祖国各地。
从旭日东升到皓月当空,从春芽萌动到大雪纷飞。窗前,老石的书桌上永远都铺着报纸,摊着稿纸,钢笔、油笔、红毛笔,三天一瓶墨水,版样上红色毛笔勾画出网格,各类证据照片依次排开。到了饭点,报纸折一半就能吃饭,饭毕,他展开报纸接着看、接着写。
日子就在报纸的开开合合中流淌。因为“勤”,他在新疆宣传战线的名声越来越响,见报的文字多达百万字,表彰奖励的证书奖章成箱。但是老石淡泊名利,埋头深耕新闻宣传工作。
身在双警家庭的小石,从小耳濡目染,了解警察的乐与苦,更深知宣传民警的酸甜与苦辣。
2011年,小石如愿成为《人民公安报》这一公安新闻宣传龙头单位的记者,也开始了走南闯北、深入警队采访写稿的征程。
虽然与远在新疆乌鲁木齐的老石相隔近3000公里,但是老石永远都是小石的第一阅读者,每次都会第一时间字斟句酌地对稿件的采写提出意见建议,微信里满是对小石的期冀、嘱托和指导。小石在报纸上刊发的每一篇稿件,老石都会仔细阅评。老石也爱积累,看到好的文章定会剪下来收集,隔三岔五给小石发来快递——一摞摞带有红色笔迹标注的剪报,并附有一封讨论近期工作情况的信。
在老石的鞭策下,小石穿梭在城市农村,深入基层科所队,走进寻常百姓家,找寻公安队伍中的精彩瞬间,书写人民警察的赤胆忠诚,让更多的人看到警察的形象、听到警察的声音、了解警察的艰辛。
如今,老石也快步入古稀之年,常年伏案写作,眼也有些“雾里看花”,但他每日最大的快乐依然是敲击键盘、撰写文章,其中最多的还是公安故事。不惑之年的小石也很快乐地走在采访、策划的路上,希望用更广的视角、更多的笔触、更丰富的形态讲好警察故事。
“身教重于言教”。最好的家风,不是刻在匾额上的训诫,而是身体力行的传承。
介绍一下,老石是家父——乌鲁木齐市公安局退休民警石国湖;小石是闺女,公安新闻宣传战线的一名小兵。
(作者单位: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
(编辑: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