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吗?要打起来了!就在我家屋后菜地!”6月15日傍晚6点,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万全村,燥热的暑气未消,苏先生的报警电话打破了搬经中心派出所值班室的宁静。电话那头,激烈的争吵、拉扯声穿透听筒,清晰可闻。
警灯闪烁,划破暮色。警车上跳下两个身影——肩章崭新,脸庞尚带青涩的00后见习民警周昊和他的搭档张小兵。
“都松手!有话好好说!”两人一边快步上前分开争执的两人,一边亮明身份。
苏先生在外地打拼多年,刚回村不久。此刻的他,气得脸红脖子粗,指着不远处一块菜地:“你们看看这块地,清清楚楚是我们家的背坡,这4年来,他们越种越近,现在都快种到我家墙根了!这不是占我家地,是什么?”
争执的另一方,住在苏先生家西边的张老汉不服气,他攥着锄头,指着脚下的土:“你瞎说!这些年你家没人,荒地长草影响我家种菜,我好心平整了地,顶多用了点边角种点东西,现在你说这地是你的就是你的?空口无凭!”
一边是苏家后墙的背阴坡,另一边是张家菜地的延伸。分界线谁能说得清?围观村民七嘴八舌的议论让现场气氛更加紧张。
周昊深吸一口气,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尽管工作不久,还在见习期,但他明白当务之急是平复双方情绪,稳定现场局面。“苏哥,张伯,天这么热,先喝口水消消气,咱们慢慢说!”周昊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坚定。
周昊喊来了以前负责分田的村干部共同开展工作,但情绪对峙下的初步调解,收效甚微。双方各有各的主张,谁也不服谁。周昊蹲下身,目光扫过两家之间那条不起眼的公用小巷。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划破混沌——“界”的答案,或许不在过去,而在当下。
“看这样行不行?顺着这条小巷的中心线,一路向北拉直,左边归张伯,右边归苏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成不成?”
现场骤然一静。中心线?这法子……新鲜!不扯陈年旧账,只立当下规矩的提议让现场安静下来。
苏先生一愣,紧绷的肩膀松了些:“行!只要界线明确就好。”张老汉喉头滚动,闷声道:“按中间分……听着在理。”
晚8点,暑热稍退,虫鸣渐起。在村干部和村民的见证下,周昊掏出了来派出所工作后添的“法宝”——一把卷尺。
“小兵,拉紧那头!”周昊把卷尺一端递给搭档张小兵,自己则走进了泥泞的菜畦,崭新的皮鞋、笔挺的警裤,瞬间沾满泥点。“往左一点……好!停!”“再精确3公分!”两人把卷尺拉得笔直。
“咚!咚!咚!”榔头声随即响起,周昊和张小兵合力将木桩牢牢钉入关键转角位置。“以后,桩子连线,就是铁打的分界线。”周昊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在夜色中回荡。
张老汉看着地上的桩线,又看看曾经的“对头”,粗糙的大手伸向苏先生:“老邻居了……”苏先生用力回握。曾经的猜忌、怨怼,在夏夜微风中悄然散去。
两周后,苏先生拿着一面写有“真心为民办事,倾心为民解忧”字样的锦旗来到搬经中心派出所。随锦旗送来的还有一封手写信,信里写道:“……周警官水都没顾上喝一口就回所了……”信里还夹着一张照片,那是在泥泞菜地里专注工作的两名民警。
“小周,很棒!”面对同事夸赞,周昊腼腆一笑。对他而言,当事双方那句“小周警官办事公道”就是最好的褒奖。
“我姓周,是‘周到’的周。”周昊说,他的职业信条很简单——哪里有纠缠不清的疙瘩,哪里就该有这把“卷尺”,去拉直曲解、熨暖民心。下一次警铃响起,他和他的“卷尺”,已准备好拆解下一堵心墙。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