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曾在扬州老城南一带生活,多半遇见过这样一位老片警。他身量不高,年纪有点大,目光温柔却如星子般有神,笑起来会露出眼角的细纹。常见他骑着一辆旧电动车穿街过巷,转眼又能见他利落调停街坊四邻的琐碎,让人心生一种自在与踏实。
叶民是我们的“忘年交”。派出所的值班主力大都是青年民警,53岁的他在出警队伍里显得有些突兀。作为老叶的“搭子”,我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位老民警。不同于其他值班组的轮流出警,老叶一向是“大包大揽”,他将自己定义为长期的“白班主处”,只要来警,他总抢着第一个处置,留下一句“没事,你们抓紧利用白天时间将手头的案件证据、程序固定夯实,有警了交给我。”对于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他就像棵老槐树,在为我们遮风挡雨。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们接到一起警情:14岁的男孩跟大人闹矛盾后离家出走。得知他去了地形复杂的城中村,老叶带着我赶紧前去寻找。夜晚的城中村像是一个迷宫。行进中,我只能听见老叶的皮鞋砸在水泥路上的声响,像是急促的鼓点。
“孩子,我是曲江派出所的叶民,你停下!”前方隐约可见男孩的身影,老叶突然拔高的声音让男孩停止了脚步。作为这附近两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叶民的名字男孩自然是听过的。就在这一瞬间,老叶赶紧上去想要一把抱住他,没料到,脚下一滑,重重摔在了地上。
警情最终以教育和劝说收尾,男孩也安全回了家。老叶却在摔倒过程中四肢与前胸受伤,休息了好几天,之后大半个月与他讲话,他都有气无力。此事过后,我们终于感受到,作为一线民警,老叶是真的不再年轻了。
老叶并不服老,很多时候,他就是我们的“大家长”。他总是承包值班组大部分的夜宵,笑呵呵地关怀着所有人。烧烤、面条、牛肉汤、奶茶,甚至是水果,每顿不重样。时间久了,每到凌晨时分,大家都会心照不宣地等待老叶带回来的“大餐”。在忙碌一天后分享美食,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
入夜,城市在月色里打起了盹,吃完夜宵,值班的同事依次洗漱后回了屋,老叶往往等到最后。他会把手机放在一个老式军用搪瓷杯里,一边擦脸,一边听着主播将一些新型战机简介、世界局势分析娓娓道来,然后得意地哼起几首部队里的小曲,音量自是沉到最低的分贝里,这股放松的气息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开来,与晚虫的鸣叫奏成派出所特有的夜曲。
沙南社区是老叶的整个世界。这片坐落在扬州城的东南一隅、辖区面积不过0.9平方公里的区域,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这里是无数外来务工者的第一站,亦是许多老人消磨时光的集散地,居民们说着不同的方言,怀揣着不同的故事,邻里纠纷也是时有发生。
但老叶对这儿的一切都充满耐心,他的工作法宝是上门唠嗑,这也让很多居民和他成了老朋友。后来,他把这些老朋友发展成为微网格员,动态掌握社区情况。“施井东亚组有94户,西亚组有88户,沙口组有47户,人口流动量那么大,哪家有什么困难,一点也不能马虎。”跟随老叶走访,我时常从中感受到很多力量。有次见他帮盲人朱老太协调医疗纠纷,我才知道这位“十佳社区民警”曾是一名军人,还立过个人二等功。我也才明白老叶这十年如一日的执着,是刻在骨子里的担当。
最难忘是小晴一家的事。去年年初,老叶在入户走访时,看见巷口有一个卖烤红薯的小女孩,“忘不了那一幕啊,那孩子就守着火炉,蹲在地上……”详细了解情况后得知,女孩叫小晴,她们一家是外来户,父亲患小儿麻痹,母亲高位截瘫,妹妹刚上一年级,全家靠卖冰糖葫芦和烤红薯为生。老叶下决心要帮助她。他多方奔走,联合社区、民政、教育等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帮她家办了低保,让这个如蒲公英般随风飘摇的家庭终于在这里落地生根。今年春节,老叶和我代表所里拎着年货去小晴家,欣喜地了解到一家人每个月的收入已基本能解决温饱,小晴还送给老叶一幅画,画里有蔚蓝的天空和明亮的小院,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女孩正向着笑意盈盈的警察敬礼。
“小李啊,你要记得,社区工作既要懂世情,更要知冷暖。”老叶叮嘱我。走出小晴的家,老叶眯起眼睛望向天空,斑白的鬓角沾着几缕树荫漏下的阳光,眼尾褶皱里沉淀着社区民警独有的风霜,他喃喃说道:“如今这偌大的社区啊,我放心不下的人越来越少喽。”
且与春深,以敬涔涔。老叶就这样日复一日行走在这里,在老百姓心里长成一棵树,根须扎进烟火深处,枝叶荫庇一方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公安局广陵分局曲江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