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整理警服肩章,将最后一件衣服装进行囊。这10年在新疆阿勒泰戍边的日子,仿佛也一同被打包封存。10年风雪,凝成了2000多篇稿件,还有硬盘里600多张未公开的照片——界碑旁冻红的脸颊、雪地上蒸腾的奶茶热气、烤土豆时战友脸上笑出的皱纹。今天启程,从新疆阿勒泰到河北固安,近3000公里,脚下的热土正化作纸上的记忆。
2015年6月,军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新疆阿勒泰的一个派出所。派出所背靠大山,门前两条河,是方圆千里无人区里的一间平房。渺小的营房,在广袤的无人区里像一颗偶然落下的石子。在界碑前,所长郭斌轻轻抚过“中国”二字,对我说:“这里的每道山脊都有故事,总得有人记下来。”从那以后,相机和笔记本成了我的“第二装备”,伴随我踏上巡边的路。
还记得2020年2月,大雪封住了牧道,我和战友骑马为群众送药。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风裹着雪片砸在脸上,大腿被马鞍磨破,鞋里的雪结成冰坨,我们还是把药品送到了辖区最远的村子里。网上那张被叫作“七剑下天山”的骑马照,只是我们跌跌撞撞行进中的一个瞬间。对我们来说,那只是每隔3天就要重复的日常。
极寒是常态,更是考验。2024年2月18日,当地气温骤降到零下52.3摄氏度。救援被困车辆时,我趴在雪地里拍摄战友拖拽钢索的画面。镜头糊满冰碴,手指冻得像木头,快门声被风声吞没……后来,《救援》那篇稿件得了奖,领奖时,我眼前晃动的却是民警毕乐木别克·塔拉甫别克冻得青紫的脸。
每年9月,我都会跟着护牧小分队骑马巡边。一个深夜,我在毡房里借着马灯写稿,奶茶的热气把字迹都熏模糊了。3天后,《护航转场》登报,88岁的老护边员依赞老人指着报纸上我的名字对他的小孙女说:“看!这就是给奶奶送药的李警官!”那一刻我明白了:通讯员的笔,就是要把这些“以所为家”的普通人的故事记录下来。
没发表的照片,同样刻在心里:老党员托肯·马来普抚摸着民警的戍守边疆纪念章,讲述他守了半辈子边境的故事;风雪夜里,炉火旁烤土豆的战友,火光映着他们坚定的眼神;牧民塞米提递来的热馕,那份暖意仿佛还留在掌心……10年间,我记录下春牧场的初萌绿意、夏巡边的一路两季、秋转场的蔽日黄尘、冬救援的刺目寒光。边疆用它的粗粝和温情告诉我:最真实的新闻,就在这泥土和风雪之间。
戍边人,聚少离多是常态。记得妻子朱志倩第一次来派出所探亲,当她被一声声“嫂子”包围时,才真正理解了我笔下“最可爱的人”是怎样在风雪里筑成血肉长城……
出发前,我翻到2020年2月10日的巡边日记:“依斯别克大叔递来热馕,手心滚烫:‘警察在,心就安’。”办公桌上那张风雪巡边照,山脊线上一个个倔强的黑点,也将成为我在河北固安新故事的开始。
在固安,没有刺骨的风雪,也没有百里转场的烟尘。但社区的万家灯火里,同样有藏蓝的身影守护,110指挥中心的蓝光屏幕会代替边境的寒夜,伏案书写的身影,依然会像界碑一样挺直。
10年戍边,让我懂得:戍守的本质,不在于身在何方,而在于“在场”的担当。这10年的印记,早已刻进生命。我想,当我在固安再次翻开采访本,笔尖依然会朝向那份从警的初心,警灯闪烁,便是平安。
(作者单位:河北省固安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