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30多年的从警生涯中,有将近18年是在公安期刊编辑的岗位上度过的。
1982年,大学毕业的我被分配到了黑龙江省公安厅。报到之前,我一直在想,我在这个单位能干什么呢?刚好,有一天遇到了一位派出所的老民警,他分析说我可能会去《黑龙江公安》编辑部,他知道我学的是中文。然而报到后我却被分到了刑事技术处,直到4年后,组织上把我安排到了编辑部工作,算是走上了与文字打交道的生活。
1987年3月5日,哈尔滨亚麻厂发生粉尘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我作为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参战的消防官兵,采访受伤群众,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及时写出通讯作品,在《黑龙江公安》发表的同时,还被《人民公安报》刊发。也是那年的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省公安厅党委决定派工作组赶赴受灾地区,在研究工作组成员时,厅领导决定让我参加,于是我有机会在受灾地区深入采访,了解了很多公安民警的事迹,陆续写出了几万字的报道。为了完成采访任务,我在受灾地区每天都是白天采访,晚上加班加点赶写稿件。往返路过家乡大庆时,尽管火车站距父母家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弟弟的婚礼正好在这期间举行,家人都希望我能停留一下。但是,为了赶回单位写稿发稿,我两过家门而不入。后来根据这段经历写的散文《那年,我曾两过家门》被《法制日报》刊发。
公安期刊的岗位让我得心应手,虽然编辑、采访工作让我每天都很忙很累,但很快乐。1989年12月,《黑龙江公安》编辑部的两位老主编相继退休后,公安厅政治部任命我为编辑部副主任,主持编辑部的工作。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全国公安期刊大发展的时期,好多省的公安期刊纷纷由内刊转为外刊,以全新的面貌走向社会。《黑龙江公安》顺应时代的大潮,更名为《警官》,于1995年1月起公开发行。作为总编辑,我和编辑部的同志精心研究选题策划,认真筛选每一篇稿件,为了保证按时出刊,很多的节假日,我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
一件往事我至今记忆犹新。1994年7月,佳木斯市一名女工8个月的儿子被保姆拐走,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女工为此精神失常,丈夫寻找孩子时失踪。1995年春,我们《警官》杂志与10家社会报刊联手,同时报道了这一案件,并配发了嫌疑人的照片,发动社会关注此案。两年后,嫌疑人在绥棱县一个偏远的乡村被《警官》杂志的一名乡村读者认出,使这起影响巨大的案件得以侦破。这也成为通过公安杂志成功破获案件的经典事件。得到信息,我连夜带领杂志社的编辑记者赶往绥棱县进行采访,并赶到佳木斯市,对受害人进行了慰问。一时间,我们杂志在当地成了热点。
在公安期刊编辑岗位,让我有机会结识了一大批警界文友和一些文坛名家,他们优美的文字,让我获益很多;同时,看到一些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友,在编辑的扶持下,在警营文化的土壤上成长起来,我的心里也充满了欣慰。当我离开公安编辑岗位好多年后,还经常在无意间遇见当年的作者或通讯员,聊起编读往来,他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让我感到,十多年为他人作嫁衣,愉悦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003年年底,包括《警官》杂志在内的全国各省公开发行的公安期刊都按要求停办,我也转岗到了其他部门。又是10年过去,紧张和忙碌的公安工作,让我渐渐淡忘了曾经的编辑“手艺”。没想到,当我即将步入退休生活的时候,一位尊敬的老领导邀请我退休后到省警察协会主编内部资料《龙江警察》。于是,2015年10月,我又回到了公安编辑岗位,干起了老本行。这一干又是8年多,至今我已经主编了50多期。可以说,每一本《龙江警察》都有我的心血和汗水。
如今,加上在职时从事公安编辑工作的时间,我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26年,因为喜欢,我很快乐。
(作者系黑龙江省公安厅退休民警、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