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间已经入夏,我与《人民公安报》已相识一年。
2023年1月,新警培训结束后,我被分配到特警支队轮岗见习,有了第一个师傅。我的体能比较差,除了日常训练,师傅还老给我加小灶,特别的“照顾”我。训练的日子虽然难熬,效果却是没得说。仅仅两周,最难的引体向上项目便突破零。到了4月中旬,我的综合体能已达到合格水平。为了纪念这段难熬却值得回味的时光,我想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不知多少个日夜,看着屏幕里密密麻麻的文字,我总觉得缺点什么,直到4月的一天,我第一次走进公安处的警察书屋。
警察书屋不足60平方米,摆满了各类书籍和期刊。阳光透过纱窗落在地面上,屋里亮堂堂的,我一眼就看到了报刊架上的《人民公安报》。我翻开当期报纸,细细读来,觉得既贴近现实,又内涵深刻,有一种让人一直读下去的魔力。巧的是,那一期正好有关于警营师徒的内容。我看过后才明白,我那密密麻麻的文字更像流水账,缺少的是对师徒间平淡、真挚情谊的刻画。我沉下心来认真修改,然后抱着忐忑的心情投了稿。
2023年4月14日,拙作《师傅的特殊“照顾”》在《人民公安报》刊发了。翻看报纸的那一刻,满足感和获得感充斥着我的身心,自投稿以来,那种惴惴不安的心情终是烟消云散。师傅得知后,也很激动,连着读了好几遍才肯罢休。
8月,一起在车站执勤的哈密站派出所民警岳哥在我们同事之间出了名,他凭借一口平时自己都有几分嫌弃的甘肃方言,帮助一位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奶奶找到了家人。我想把这件事写成文章投稿,可真到下笔之时我又犯了难,素材挺好,可是这方言怎么用文字表达?如果不用方言,故事如何展开?我只得再找岳哥聊方言的事,次数多了,我对于方言的认识也增加了不少,最终决定以方言中的一个点串起整个故事。8月18日《方言轶事》见报,文中,我以老奶奶反复提及、岳哥一急就脱口而出的“锅娘娘”入手,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寻亲故事,这一过程中,岳哥重新认识了方言的作用,同事们甚至掀起了一场学习方言的热潮。
11月底,《那口蜜三刀》登报,在那个秋意深浓,乡愁弥漫的时节里,它给了我深深的慰藉。我从儿时母亲做的蜜三刀入手,用它连接了童年与现在,旧有时光的甜蜜与眼前触手可及的温馨重叠。在同事们拿出家乡特产与我分享的那一刻,亲情、战友情交织缠绕,乡愁如雪遇骄阳般一散而去。而我也不再纠结于家远路长,而是着眼当下,努力工作。
现在,于我而言,这份报纸既是我工作之余的加油站,也是烦恼时的“调节剂”。读到精彩处,我会掏出小本子,记录下来,时间在字里行间流逝,心情也舒缓了些许。
时至今日,我十分庆幸在入警之初,便与《人民公安报》相识。它给了我一支“笔”,让我有机会以时光研墨,以岁月作笺,让文字在纸间静静流淌,把自己和身边民警的故事呈现给读者。如今,我和它的第二年已在路上,感恩相遇,从警路上有你,真的很暖。
(作者单位:哈密铁路公安处特警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