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子里那座满是岁月痕迹的戏楼里,父亲的秦腔人生缓缓拉开帷幕。他是个丑角,脸上那方白粉勾勒的“豆腐块”,在童年的我眼中,宛如一个神秘的符号。只要他一出场,台步轻扭,扇子轻摇,台下观众便会被他逗得前仰后合。
小时候,我总是抢着坐在戏楼的第一排,观看台上父亲的表演。在我心中,父亲就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人。舞台上的他,光芒四射,能用笑声点亮整个村庄。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渐渐发现,戏楼里的观众日益减少,且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年轻人的身影寥寥无几。后来,我看着父亲为传承秦腔四处奔波,不辞辛劳,拉赞助、办演出,可回报十分有限。父亲日渐憔悴的面容,让我心中满是心疼,对秦腔也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我爱它,因为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又恨它,因为它让父亲如此辛苦。
当戏楼的椽木在岁月的侵蚀下悄然腐朽时,我的人生也已然转向了与父亲不同的方向。我成了一名人民警察,走访巡逻、纠纷调解、治安防范……工作琐碎繁杂,与秦腔更是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那年谷雨刚过,辖区举办盛大庙会,邀请父亲的剧团来表演秦腔。当我拿着安保方案走进后台时,正好看见父亲正踮着脚对着镜子勾画脸谱。他佝偻的脊背绷得紧紧的,像一张拉满的弓,而拈着笔管的手却稳如磐石。白粉在他脸上的皱纹间游走,渐渐绘出我记忆里的那方“豆腐块”。
在台下执勤时,我特意选择了正对戏台的位置。熟悉的鼓点响起的那一刻,58岁的父亲仿佛瞬间焕发青春,观众被他夸张的表演逗得哄堂大笑,而我却清晰地看到他甩袖时飞溅的汗珠无声地渗入戏台地板的裂缝里,就像我记录邻里纠纷的笔记本上的折痕,都是岁月经过后盖下的印章。
曾几何时,我因父亲在台上的夸张表演而感到难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理解了父亲的话,“每一场秦腔演出,都是一次对生活的诠释。”那些台上嬉笑怒骂、挤眉弄眼的瞬间,将生活里的狡黠、憨厚、无奈、乐观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唱词、念白、身段,都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情感。那一刻,我心中对秦腔的“恨”烟消云散。我明白,秦腔的传承和公安工作一样,都是在守护一种珍贵的东西,一个守护文化根脉,一个守护社会安宁。
从那以后,我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投身秦腔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我参加各类秦腔文化宣传活动,向身边的同事、朋友绘声绘色地介绍秦腔文化。我还协助父亲的剧团拍摄宣传视频、进行网络直播,让更多人了解秦腔。近期,一个民营秦腔剧团的演出火爆西北五省,街头巷尾皆闻其声。事实证明,经典艺术永远不会老去。它虽暂遇风雨,但只要经典旋律还在,它就会一直传承下去,就不会消散。我也依然在警察岗位上,认真处理好每一起案件,用心服务好每一位群众,将坚守的故事在岗位上延续。
警察与秦腔,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不然。父亲在秦腔舞台上的坚守,让古老艺术得以延续;我在基层的守护,为社会稳定贡献力量。看似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却因为责任与坚守联系到了一起。秦腔的韵白与警笛鸣响交织,也成为我生命中独特的旋律,激励我在守护非遗与守护人民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公安局麦积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