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跟随兰州市文联“扎根基层深入人民”文学创作活动小组前往兰州新区进行采访。那天是我整个采访行程的最后一站:兰州市兰州新区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
在中队一个宽敞的办公室里,一群年轻人正忙碌着:有的在接听报警电话、有的在电脑前录入材料、有的则忙着报送文件……在这群年轻人中,一个小伙子给我的印象格外深刻。他长得英俊帅气,很精神的样子。他的肩上佩戴着三级警司的警衔,正在接听电话。
不经意间,我听见他对旁边的同事说要去兰州新区公安局报送案卷,恰好我也要去一趟那里,便请求他带我一起去。
他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一起从办公大楼走向地下车库。他走路带风,我几乎要小跑才能跟上他的脚步。走到车前,他快速打开车门,上车、发动、驶离,整个过程没有一点拖泥带水。
汽车朝着新区公安局方向行驶,我们开始了一段轻松的交谈。他告诉我,他来自河南,2014年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到了兰州新区。当时,公安局警力少,他所在的事故处理中队只有三名正式民警。初来乍到的他,没有前辈指导,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很多时候都是边干边学,边积累经验,常常要连轴转,很少有休息时间。”他笑言。
我关切地问他:“这么累,考虑过调换岗位吗?”他摇了摇头,认真地说:“累是累,但过得挺充实的,年轻人忙一点累一点,多吃点苦也挺好,现在我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看着他认真的表情,我在心里为他点赞。
那一天,新区的天空湛蓝湛蓝,阳光明媚温暖。警车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上飞驰,道路两旁林立的大楼迅速向后退去。路上车辆不多,我感叹道:“新区的路修得真好,车也不多。”他却神色凝重地说:“这恰恰是事故发生的原因。新区的居民大部分是乔迁过来的农民。现在住进了楼房,还拿到了补偿款,不少人还买了车。晚饭后,人们都闲下来了,中老年人跳跳广场舞,年轻人则喜欢聚在一起喝酒,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酒驾醉驾在新区很常见。新区的路宽,驾驶人更容易麻痹大意,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听了他的话,我恍然大悟。
那一天,一切都显得平静如常。他那样坦诚地向我讲述着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采访任务结束后,我回到单位,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仿佛那一次见面,不过是平凡生活中的一点小插曲。
四个月后,我与他再次“重逢”。
地点是在兰州市殡仪馆。
当时,兰州市公安局各单位派代表前往殡仪馆,送别兰州新区公安局因公牺牲的一位年轻民警。看到遗像的瞬间,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我的心头。我在大脑里迅速搜索,试图找到我与他的交集。想啊想,终于,我想起了四个月前的那次相遇,想起那个阳光帅气、干练坦诚的小伙子。我还想起,那一天,我甚至忘了问他的姓名。
杨永华。当我凝视着遗像,在心中默念这个名字时,胸口仿佛被一块巨石狠狠压住,喘不过气来。
他静静地躺在花丛中,身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他的双亲因为巨大的悲恸,表情已麻木,他年轻的妻子悲伤到几乎不能站立,一旁,是比他长得略胖的同胞哥哥。看见他的哥哥,我不知道是感到庆幸还是悲痛。庆幸的是,他的父母还有一个儿子;悲痛的是,他的哥哥走路摇摇晃晃,一副极度悲伤却又强打着精神的模样。也许,同胞兄弟真的是心心相印,不能分开的。我还听说,他结婚仅九个月的妻子,刚刚怀了他们的小宝宝。
我站在送行的队伍中,看着眼前的一切,泪水夺眶而出。我顾不上身着警服,用衣袖一遍又一遍擦拭着不断涌出的泪水。
从殡仪馆出来,阳光依旧灿烂,和我们初次见面的那天一样。可从那以后,我只能怀念他。如果那一天,我知道那是我与他作为战友仅有的一面,如果当时我知道此后我们再无相见的可能,我一定会非常郑重地叮嘱他:工作再忙,也要注意休息,一定要劳逸结合,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照顾好自己……
这个叫杨永华的小兄弟,就这样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他27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兰州新区。
后来,我为他的事迹材料取了这样一个题目:青春不老,永绽芳华。如同他的名字:永华。
多年以后的清明,我又想起了杨永华,想起这个关于一面之缘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让我感慨万千。我多么希望,我和我的战友们都能够历经生活的风霜雨雪,一起在岁月静好中慢慢变老。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