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抛洒在阁楼的檐角上,琉璃瓦闪耀着金光。漫步在贞丰古城的长街上,只见时光更迭中落下无数皱褶的青石板,将喧嚣与沉寂深藏脚底,散发出回味悠长的洁净与明亮,如晚风清爽。
夜色渐浓,这座活过了数百年的“明清博物馆”,在鲜红与深蓝、洁白或桔黄等不同光晕的映衬下,刻意收敛起白天的朴素无华,连灰墙黛瓦和雕花门窗都争相打扮起来,不知用了什么考究的脂粉,一涂一抹,便释放出浓郁的古朴氛围和灵动的生命气息,流光溢彩,如梦似幻。
城门右侧,关于古城的前世今生都被镌刻成碑铭,城楼上的灯笼与街边路灯的光影重叠,明暗相间,若隐若现,引人近前,一番辨识。贞丰古城地,秦属夜郎国、汉属牂牁郡,唐先后属黔州都督府羁縻明州和罗殿国、宋属广南西路泗城羁縻州、元又先后属金竹府罗那州和番民总管府罗那州罗番司、明属广西泗城州安隆长官司、清初属广西泗城上府。
雍正五年“改土归流”,划泗城府所属红水河和西隆州所属南盘江以北诸甲地,设永丰州,州治在长坝亦即今望谟县王母街道平绕村。雍正七年,永丰州治迁移至珉球亦即贞丰古城地。嘉庆二年,永丰州改名贞丰州。此后两百多年间,贞丰古城持续承载多民族与多元文化交融。
现存的贞丰古城,徽派风格的民居遍布,广式洋楼点缀其间,一砖一瓦都是斑驳记忆。兼具中原文化符号的文昌宫、文庙、书院、阁楼等,与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长坝游击署、两湖会馆、两广会馆等相得益彰,在朦胧夜色与各种灯光加持下,更显璀璨斑斓的韵致。
城墙之内,一栋古色古香的两层木屋格外抢眼,悬挂在二楼板壁上的横匾灯箱,从左至事显现“公安”、警徽和“POLICE”字样。大门右侧竖挂着当地公安机关古城警务服务中心的灯箱。
这里的灯光是纯洁而庄重的,也是坚定而有力的。灯箱的底是蓝底,蓝得沉稳;字是白字,白得清澈。灯箱左上角、右上角,红与蓝双色警灯不停地秒变爆闪,炫目若警示与震慑,宁静若守护般温馨。
进入古城警务服务中心,迎面而来的是夜班警员的微笑与热情。“您好!请坐!请问您有什么事?我先给您倒杯水!”身着警服的她,就在一瞬间,就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立马让人内心舒适。
服务台在进门后的左侧,完全是敞开式的,台上摆放着户籍业务与车管业务牌子。中间是过道,右侧是两排套着布依族蜡染座套的排队等候区座椅,平时也给游客暂坐歇脚。座椅的后边,古城简介、警务服务中心简介、警务公开栏与“放管服”服务清单,一目了然。
沿着木梯到二楼,只见民警辅警仍在忙碌,有的在将隐患排查和走访群众事务录入系统,有的在整理装备准备外出巡逻。天气炎热,没有空调,尽管打开了窗户,楼板与瓦片之间仍然闷热难耐。白炽灯下,偶有早生的蚊虫飞过,他们不时挥手,顺便抹一把脸上的汗。
巡逻队出门,有步巡也有车巡,从青石板路上静静地走过,警灯之光在喧嚣或静谧的街巷流动着绽放。
向古城警务服务中心旁边的亭下回廊走去,一只灯笼将石墙之上、瓦檐之下的“杀猪饭”招牌照得透亮。墙脚的厨房里急剧传出阵阵“叮叮当当”的鼓点般的脆响,那便是锅与铲的交锋、菜与料的言和。
锅底压抑不住液化气欢快的燃烧,“呼呼嗬嗬”卖力助阵,让一锅又一锅热气腾腾的美味跑上餐桌,在一个个藤编的灯笼下,成就那些热切地围在方桌或圆桌边的小酌,座无虚席,红红火火。
吃饱喝足,老人们闲坐于河边长长的亭下回廊,说家长里短。年轻的夫妇带着幼小的孩子,在一串串散发金黄色光芒的灯笼下漫步。回廊尽头是阁楼,楼前广场音乐劲爆,一群人在跳广场舞。
孩子们有在广场上追逐嬉戏的,有在阁楼石阶垂带玩“滑滑梯”的,也有很多人去了紧邻阁楼的书院。书院是座回合院,灯光明亮,竹简、图书、书法、绘画各有展厅,亦有棋盘、莲池、流水同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人们在那里阅读、下棋甚至漫无目的,都足见其惬意。
文脉赓续和洗礼精神的地方,是值得驻足的。与阁楼一巷之隔的古城“红色讲堂”,聆听者满堂。这里每周四晚间准时开讲,将红军长征在贞丰历经七场战斗尤其是“抢渡北盘江”“兵出铁索桥”的红色血脉与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成为文明实践最亮的底色。
在古城里穿梭,停留,再行走,感受古城夜色的过程,亦是品味历史沉淀和发现美好生活的过程。沉醉在这里的一栋楼、一盏灯、一群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故事、一处风景、一幅画……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