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读过《苏东坡传》后,便对眉山心之所向。今年春节休假,终于行之所往。
立春后的成都平原仍是寒意袭人。一大早,乘坐动车从成都出发,半个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这个文化之乡、灵秀之城。
走出眉山火车站,选择坐公交车一路走走停停,感受这里的烟火气息。早春的细雨滋润着这座城,空气潮润而清新。十来分钟就来到了古纱縠行。这是一条仿古的特色街区,店铺林立、人流如织,因三苏祠在此街巷内,所以整个街区样貌与三苏文化融合,店铺里眉山特产、三苏美食琳琅满目。
进入街区百余米就到了三苏祠,这座当年占地五余亩的园林建筑,记录了苏氏父子的传奇人生,也是后人瞻仰一代圣贤的聚集地,它见证着一代代中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传承。始建于北宋的三苏祠,历经岁月沧桑,几经修缮扩建,现在的三苏祠是清朝康熙年间的重建遗存。行于古祠中,无形中会有一种时空的穿越感,庭院曲径幽深、荷塘碧波荡漾,仿佛走进了那个诗词盛产的朝代。那一砖一瓦、一树一草、一碑一文飘着墨香、透着灵气,深深地浸润着人们的心扉。最让我遐想联翩的是位于启贤堂门前侧的那口古井,这是当年苏家生活饮用的水井,虽距今一千多年,但仍长年不枯,井底深邃、井水甘洌,立碑“苏宅古井”。透过井水似乎倒映出苏轼苏辙幼学家教、少年成长与青年奋发的身影。
在三苏祠的正殿,也就是飨殿内有三副牌匾,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题为“是父是子”的这一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展示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间在做人为学方面的相互影响和传承发扬,折射出苏氏家族优秀的家教家风。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女性——程夫人,她既是苏轼苏辙的母亲也是他们的启蒙老师。这位熟读诗书、深知礼仪的古代劳动妇女,用她坚韧的品格一边默默操持家务,一边勉励丈夫读书上进,也言传身教着两个儿子。她仁爱、宽厚、识大体,助推着三苏父子从川西平原走向京城汴梁,走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苏祠,最值得一看的当属碑文《醉翁亭记》。虽然出自苏轼之手的真迹碑文已毁,但保留下来的这块北宋碑文拓本就成为三苏祠的镇馆之宝。恩师欧阳修的美文经苏轼的一番用心书写,真是“欧文苏字、珠联璧合”,从中深深感受到两位北宋文坛巨星之间真挚的师生情谊。
一山一水、一城一祠,眉山曾是秦汉时期的蜀地粮仓,又是唐宋时期的丝绸贸易之地,更是宋代雕版印刷中心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山水秀美、物产丰富、崇文尚教,是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如今,斯人已逝千年,但焕然一新的城市,却无处不与三苏父子的故事紧密相连,也成为现代人欣赏、探究古典美学的一座精神坐标之城。
如果再有机会去眉山,我一定多住几日,走进街头巷尾去听听街坊老人讲传奇故事,去彭祖仙山、柳江古镇,感受竹林云海的悠悠古韵和烟雨柳江的恬静之美,吸天地之灵气涤荡心神,感悟万物之神奇奥妙。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公安局经侦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