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未露尖尖角,万条垂下绿丝绦。阳春三月的风拂动波光粼粼的十里荷塘的水面,让随波漫步的一对对鸳鸯,在枯荷与芦苇间自由自在地嬉戏。岸边如席的芳草和招堤上的柳枝越来越绿了,在暖阳滋养下,又将周而复始地开启一段崭新的激情燃烧的青春和生命历程。
因为采访旅游警务,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出发,穿过安龙县城,便是招堤。
在招堤与荷塘交集处的半山亭下,见景区导游正将招堤和半山亭的历史渊源向远道而来的游客娓娓道来。康熙年间,驻安龙游击招国遴捐俸于安龙县杨柳街北段西侧筑堤以防治水患,得名招堤。道光二十八年,兴义府知府张锳将堤加高五尺,并开辟荷花池,依山贴崖而建半山亭。
时年七月,张锳携地方士绅于半山亭内设宴相庆,十一岁的张之洞随父前往,并受命撰写了《半山亭记》一文,“城东北隅,云峰耸碧,烟柳迷青,秋水澄空,红桥倒影者,招堤也……”郡人勒碑刻石,将其嵌于半山亭中,以记半山亭及其附近荷花池之自然风光。
招堤尽头、荷花池畔、半山亭下,“何处堪消夏,招堤夜饮中,呈妆杨柳绿,向脸芰荷红……”一处摩崖石刻,像是一段历史人文的遗脉,一路安安静静地走来,张扬而又内敛,沉静而又洒脱。
何其有幸,在最好的年华,我这个远来的过客,曾把自己的脚步与汗水镶嵌到招堤内外,一别经年,魂牵梦萦。再相逢,每一步和每一眼,记忆里的火热青春都是那么激昂,那么灵动,那么回味无穷。
千禧年的冬天,我远离故土,一路颠簸,越过万水千山,来到这招堤附近的一处公安机关警营,从此便与招堤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次列队早操晨跑,初见水雾缭绕中的“招堤”牌坊和堤坝之上不见尽头的青石板路,就被幻境般的一幕幕深深吸引,联翩浮想。每晚沿着十里荷塘的晚训夜跑,亦会陶醉于荷塘月色里万家灯火。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围着招堤,为守护岁月青好而奔跑。
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时节,我和战友们经常出现在招堤之侧荷塘内纵横交错的步道、廊桥之上。我们负重训练,按照指挥员划定的线路竞速冲刺,一决高下。继而在垂柳之下、青草之上训练体能,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汗流浃背,训练间隙便畅享起树荫下的凉爽来。
那样的一个环境里,喝一杯淡白的凉水都无比甘甜。深呼吸里的气息,满满都是荷花、莲叶、青草与柳条散发出来又交织在一起的清烈幽远的熏香,耳朵里是此起彼伏的知了的歌唱。
印象中的荷塘一侧、半山亭畔,还有一个更加难忘的训练场地,全队战友全副武装,沿山体拾级而上,直冲数百级台阶到山顶上,如同奔赴惊涛骇浪、地动山摇和熊熊烈火去现场展开一场营救。
而在“叶无圆影柄无香,收尽莲歌冷碧塘”的时节,我们也不会让凋零的枯荷独自寂寞,在“冬练三九”中吸纳和融合它那种执着和坚韧的风骨,唱响无言又闪亮的歌。比如那一场大雪过后,我们奉命撒盐融雪、铲雪除冰,把抗击雪凝同样当成了一场战斗,不赢不罢休。
彼时招堤内外银装素裹,莫道池中无胜景,疏影横斜水清浅,亭台楼阁与荷塘雪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主干道上,军人、警察、干部群众同心同德,热火朝天地合力攻坚,末了打起雪仗,其乐融融。
只可惜时光匆忙,在当地工作短短三年,我便因为调动岗位离开。二十多年流转,弹指一挥间,时过境迁,有如青春之歌的桩桩往事都已成了过眼烟云,不过是记忆犹新似梦回。
时至今日,根据景源分布、景观特征、游赏组织和保护的需要,招堤风景名胜区已被划分为招堤景区、十里荷香景区、绿海景区、海庄景区和元宝山景区共形成三十个景点,与城区湿地公园连成一片。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共享一方和美胜境,幸福生活,好不惬意。
重游故地,那堤、那荷和那半山亭记,那池、那花和那柳妆碧玉,旧时风物搅动万千思绪,青葱岁月还是那般清澈又旖旎。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