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带着长江特有的气息,从皖南段江面浩荡吹来,漫进公安趸船每一个角落。王师傅扶着栏杆,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
这是他的最后一班岗。
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个盛夏,王师傅还是武警船艇大队的水手,经常驾驶着巡逻艇在皖南段江面破浪前行。那时的长江,客轮如梭,货船如织,汽笛声在两岸青山间久久回荡。他最爱看夕阳下的江面,金辉洒满波涛,像无数碎金在跳动。
后来转业到派出所,正赶上长江客运最鼎盛的时期。从芜湖到九江,客轮载着南来北往的旅客,码头上永远人声鼎沸。记得一个雾霭沉沉的清晨,他们在皖南段一处洄水湾打捞起一具尸体。新来的民警脸色煞白,扶着船舷呕吐不止。王师傅却缓缓蹲下,用江水轻轻擦拭着死者的面容,“在长江上漂久了的人,都要走得体面些。”他的声音低沉。
这成了他给年轻民警上的第一课。他教他们,在长江干流打捞,要选上游半里地下网,顺着洄流区寻找;起网时要稳,得用白布仔细裹好,绝不能直接拴绳;最后一定要在岸边系上红布条,给漂泊的灵魂指明归途。老船工都说,这是长江上流传的规矩。
王师傅调到刑侦的那些年,长江客运渐渐式微,但他的工作始终与这条大江紧密相连。有一起命案发生在皖南段的江心洲,尸体被江水冲到芦苇荡里。王师傅在江边守了不知多少日夜,终于在下游的货运码头找到了线索——一捆嫌疑人用过的绳结,是只有老码头工人才会的特殊系法。没多久,案件告破,王师傅独自来到江边,待了很久。
再调回派出所时,王师傅的鬓角已经染上了些许霜色。所里的年轻人都很敬重他,他不仅传授办案经验,更在生活上默默关怀这些年轻人。有个刚从警校毕业的小伙子,曾嫌他的老办法过时,他便带着年轻人,沿着江岸一路走,一路讲解不同江段的水流特性。“仪器再精密,也读不懂长江的心事。”
派出所里加班是家常便饭。每当看到年轻民警挑灯夜战,顾不上吃饭,王师傅总会默默起身,去食堂多打一份米饭。回到值班室,起锅、热油、打蛋,撒上一把青翠的小葱,不一会儿,一碗金黄喷香的蛋炒饭就端到了年轻民警面前。“趁热吃。”他总是简单交代一句,便背着手离开。那股香气,成了许多年轻民警难忘的味道。
临退休,王师傅跟领导主动请缨,去值守公安趸船,他选择在这里结束自己的从警生涯。每天清晨擦拭船头的警徽,晌午检查系泊的钢缆,黄昏时分梳理一天的航行日志。在这里,日子仿佛慢了下来。
新式的巡逻艇来了又走,驾驶它们的年轻人步履轻快,似乎不再需要他传授那些看水纹、打绳结的老经验。只是偶尔,当江上出现需要打捞的特殊任务时,所里还是会请他到场。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依然能准确感知长江的秘密。
交接的时刻终于到了。新来的管理员递过来电子值班表,屏幕的蓝光映着王师傅饱经风霜的面庞。王师傅从工具箱底层取出一块被江水磨圆的卵石,石上系着的红布条虽已褪色,却依然醒目。
夕阳西下,长江在皖南的青山间静静流淌。江心的漩涡依旧旋转,仿佛收藏着这些年来所有被王师傅温柔送别的往事。远山如黛,江风送来悠长的汽笛声,王师傅不自觉地挺直腰板,恍若还是那个系着武装带在长江上破浪前行的年轻水手。
长江不语,只是带着所有的故事,浩荡东去。
(作者单位:长江航运公安局芜湖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