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冬,风裹着雪粒刮过街巷,钻进衣服的缝隙里,冻得人骨头缝发疼。
8辆停在路边的货车、农柴车,引擎盖敞开着,电瓶不翼而飞。车主们搓着冻得红肿开裂的手,眉头拧成了疙瘩,嘴里反复念叨着“这可是全家的指望啊”。
刑警老赵蹲在雪地里,指尖捏着勘查镊子,小心翼翼地翻看一个丢弃在现场的电瓶壳。风卷着雪花扑在勘查灯的镜片上,他用袖口擦了又擦,目光死死盯着电瓶壳边缘那一点模糊的痕迹,心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找到了!”霜花落在老赵花白的眉毛上,混着额头渗出的汗珠,慢慢凝成了冰珠。他盯着指纹,喉结动了动,心里默念:“可算给乡亲们抓住点希望了。”
这枚指纹,成了案件的关键线索。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数据库比对一无所获,案件被归进了“未破案件台账”。老赵用红笔在卷宗封皮上重重画了个圈,那红色像一颗沉甸甸的牵挂,压在了刑侦大队的铁皮柜里,也压在了他的心里。
往后的日子里,老赵总时不时打开铁皮柜,摩挲着那张指纹复印件,指尖划过纸面,像在安抚被害人焦急的心。
岁月流转,铁皮柜里的卷宗换了几茬保管人,老赵也到了退休的日子。交接那天,老赵特意把徒弟小杨领到铁皮柜前,取出那本卷宗,指尖在红圈上轻轻敲了敲:“这案子没结,乡亲们还在等。数据库一更新就比对,别放下,别让他们寒了心。”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写满批注的笔记本,扉页上“民生无小事”五个字十分醒目,里面记着每位车主的联系方式,还有一行行细密的小字:“货车司机老张,家里有重病老人,靠跑运输治病,丢电瓶后愁得几夜没合眼;农柴车主老李,孩子上学要交学费,当时急得直掉眼泪……”老赵把笔记本塞进小杨手里,“这都是老百姓的难处,咱得记在心里。”
小杨把笔记本收好,这也成了他的牵挂。每季度,他都会把那枚指纹重新录入更新后的数据库;逢年过节,他会给车主们打个电话,从最初的“还在查,您别急”,到后来的“有进展了,再等等”。电话那头的语气,从最初的焦灼、试探,渐渐变成了信任与笃定。有一次,老张在电话里叹着气说:“小杨警官,我知道这案子小,过了这么多年,你们还记着,我就放心了。”这句话像一块石头,落在小杨心里,泛起层层涟漪,让他更不敢懈怠。
转机出现在2025年,现代刑侦技术的升级,让这枚尘封8年的指纹,终于“开口说话”。
当数据库弹出“比对成功”的提示时,小杨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手抖得厉害,他攥着手机,深呼吸了好几下,才拨通了老赵的电话:“师傅,找到了!指纹对上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接着传来老赵激动的声音:“好,好啊……没让乡亲们等白了头,没辜负这身警服。”
抓捕小组星夜驱车奔赴异地,在一处隐蔽的落脚点将嫌疑人抓获。审讯室里,嫌疑人靠着椅背,一脸不以为然:“都8年了,你们还能有啥证据?”
小杨没急着反驳,只是慢慢拿出指纹鉴定报告,一页页翻开被害人陈述笔录:“8年前,你偷走的不只是电瓶,是老张病床前的药费,是老李孩子的学费。你以为时间能抹去一切,可这些人的难处,我们记了8年。”
当清晰的指纹比对结果摆在面前时,嫌疑人沉默良久,最后低下了头:“我认……当年我糊涂,对不起他们。”原来,他当年作案后不久,就在异地因盗窃入狱,本以为时间能掩盖一切,却没料到这枚小小的指纹,成了他逃不掉的“烙印”。
案件告破的消息传到车主们耳中,老张在电话里反复说着“没想到你们真的没忘”;老李特意打来电话,说要给队里送自家种的甘薯,被小杨婉拒后,仍在电话里不停道谢。小杨看着桌上那本写满批注的笔记本,忽然明白,这些文字,不仅记录着案件信息,更串联起两代民警的坚守,承载着群众对公安的信任与期盼。
雪又开始下了,小杨把更新后的卷宗锁回铁皮柜,在封皮上添了一行字:“案结事了,民心安。”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