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相机镜头里,父亲站在哈密站的老站台上,身后是呼啸而过的动车。风吹起他花白的头发,警服在戈壁的阳光下格外醒目。这一刻,两个时代似乎在取景框里交汇——他守护了40年的绿皮车时代,和我正在记录的动车时代。
1983年,父亲经历了从警以来的第一个春运。人声嘈杂的哈密站里,他遇到一位在车站滞留三天两夜的河南老人。当父亲把热腾腾的馕递到老人手中时,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新疆,铁路就是回家的路。”这句话,让父亲记忆深刻。
而我与铁路的缘分,从识字就开始了。小时候,我最爱辨认每个站牌上的地名——“吐鲁番”“库尔勒”“喀什”,这些遥远的地名通过父亲的讲述,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知道火车要“吃煤”,知道铁轨能通向任何想去的地方,更知道,有一个穿着警服的身影,一直守护着这些钢铁巨龙的安全。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我刚入警时在派出所,事情琐碎繁杂,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有次处理完一起纠纷已是凌晨3点,我疲惫地靠在椅子上,忽然想起4岁那年的一件事。当时父亲满身血迹走进家门,却还笑着对母亲说不要担心。那一刻我明白了,所谓警察,就是把危险挡在身后,把平安留给百姓。
而父亲在治安支队工作的20年里,家里大事小情都落在母亲肩上。我最熟悉母亲熨烫警服的样子,她会熟练地卸下肩章、领花,仔细熨烫后再一一佩戴整齐。这份无声的支持,何尝不是另一种守护?
2018年,我调岗到宣传岗位。在罗布泊深处的罗中站派出所,我见到了年过半百仍坚守“死亡之海”的老民警。那里的风刮在脸上像刀割,民警们却习以为常。拍摄时,一位老民警指着远处的铁轨说:“这里的每一公里,都有人守护。”我按下快门,将这坚定的身影永远定格。
父亲常说,他们那代人的春运是在人海中穿梭,帮旅客扛行李、找车票。而现在,候车室已没有往日的嘈杂,有了专属休息区,买票队伍整齐有序。不变的,是铁警守护平安的初心。
2022年除夕夜,我在哈密站拍摄专题纪录片《过年》。寒风中,相机多次“罢工”,我只好把它揣进怀里暖着。当我终于拍下铁警父女在站台上短暂相聚后又各自奔赴岗位的瞬间时,我明白,守护会传承,奉献精神也会延续。
今年春天,我陪父亲重走他当年巡逻的线路。从蒸汽机车到动车组,从煤灰满面到一尘不染,改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责任。父亲摸着动车组的车身,轻声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铁路,更是希望。”
沧桑巨变,两代人的接力从未间断。父亲的青春留在了绿皮车的轰鸣里,而我的年华正随着动车飞驰。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句“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始终在铁轨上铿锵回响。
镜头里,一列动车正驶向远方。我知道,在某一节车厢里,一定有人正趴在窗边,看着站台上执勤的警察。也许有一天,他也会穿上这身警服,继续守护这片土地上奔流的希望。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哈密公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