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闻
文化频道  >  公安馆  >  头条  > 正文

他们是树,也是林

来自塞罕坝森林公安的故事

2021年10月08日 09:02     来源: 中国警察网    作者: 张建林 安世乔   
中国警察网 · 张建林 安世乔  |  2021-10-08 09:02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连续50多年未发生较大森林火灾,未发生重大涉林案件……忠诚于脚下的土地,奉献于坝上的绿色,塞罕坝森林公安民警已融入塞罕坝精神。

  “爷爷,动画片里,黑猫警长帽子上的图案为什么是一棵树?”

  “因为黑猫警长和爷爷一样是森林警察,是森林居民的守护者。”

  这是赵大明6岁时与爷爷赵发的一段对话。在赵大明幼小的心灵里,爷爷这个塞罕坝的森林警察比黑猫警长更厉害。

  时光荏苒,如今,34岁的赵大明已经成长为河北省公安厅森林警察总队塞罕坝支队最年轻的派出所所长。

  从茫茫荒原上的两间土房到窗明几净的办公楼,从数人的派出所到一支现代化的森林公安队伍,从最初的骑马巡逻到摩托车、汽车代步……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塞罕坝森林公安民警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全力维护林区平安稳定,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及野生动物资源犯罪,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塞罕坝精神。

   

  1964年,河北省围场县公安局塞罕坝机械林场派出所成立。

  在荒原上扎根

  坝上,阳光清澈,白云朵朵。站在塞罕坝支队办公楼向窗外望去,远远近近,满目葱茏。

  支队政委刘国权拿出一张照片,画面上几间破旧的平房是塞罕坝森林公安民警曾经办公的地方,“艰苦奋斗 绿化祖国”的标语异常清晰。

  20世纪60年代初,荒凉了近半个世纪的塞罕坝响起了植树造林创业者的脚步声。1964年,围场县公安局塞罕坝机械林场派出所成立在这茫茫荒原的两间土房里。

  派出所的第一任所长叫谢廷永,是一名部队转业干部,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责任心极强,作风硬朗。有一年,阴河分场发生一起盗伐林木案,正感冒发烧的谢廷永得知后,抓上一把药片,带着干粮,骑上马,一去就是十几天,直到把七八个嫌疑人带回。

  建所伊始,所里只有所长谢廷永和另外一名民警,后来充实为五人。那时的塞罕坝,一年无霜期不到两个月,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白天植树造林,晚上巡山护林,是民警们的常态。

  老前辈们都记着这样一件事:1977年冬,腊月初六,塞罕坝刚下过一场罕见的大雪。谢廷永接到护林员的电话,说三道河口蔡木山方向有枪声。“有人盗猎!”谢廷永叫上民警刘安邦、王铁居,骑着马往山里赶。

  那个时节,林子里的气温在零下40多摄氏度。艰难跋涉了三个多小时,才到了十几里远的报警点。顺着护林员手指的方向,只看到有脚印往林子深处延伸。他们只能牵着马,走在齐腰深的大雪里。

  就在进退两难之际,谢廷永突然想起就在不远处,有他们几年前造林时留下的地窨子,那里极有可能成为盗猎者的藏身之所。于是,三名民警相互搀扶着,又跋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在地窨子里堵住了三名盗猎嫌疑人。

  这次出警经历,后来成为塞罕坝机械林场公安分局第三任局长的刘安邦记忆犹新:“我们几个人的手和耳朵都冻伤了,本来就感冒的老谢在医务室输了好几天液才退了烧……”

  后来,谢廷永的儿子谢云受父亲的影响,也加入了森林警察队伍,一干就是40年。“2000年父亲去世,走前他常对我说,塞罕坝有今天不容易,你们要保护好林子。”谢云回忆说。61岁的谢云去年刚退休,他的家虽然在县城,但他常回塞罕坝机械林场。“我的根就在这里,我的父亲也葬在这里。”谢云说。

  年轮无声,风霜浸染。从当初骑马巡逻办案,到后来摩托车、汽车代步,50多年来,塞罕坝森林公安经历了沧桑巨变,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森林公安民警守护这里的初心和决心。

   

  民警在林间开展日常巡护。

  和树苗一起成长

  “我们是和树苗一起成长起来的,对林子很有感情。”治安队队长王景祥说。他和在派出所工作的王洪志、史云平、王大军、潘瑞勇都是60后,他们的父辈都是林场建设者。于他们这些“林二代”而言,树是兄弟,林子就是家。

  史云平现在是大唤起派出所指导员。1999年林场发生一起哄抢林木案件,史云平在制止违法行为时腿部骨折。“当时根本顾不上疼。”20多年过去,每逢阴雨天,他的腿还会隐隐作痛。

  北曼甸派出所辖区北邻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辖区面积20多万亩,3名民警每天都要沿着省界巡逻。北曼甸派出所经常和当地派出所开展跨区域警务合作。“一次冬季联合打击行动中,我带领民警深入到人烟稀少的自然保护区。”所长王洪志回忆说,由于环境恶劣、道路险峻,警车陷入了雪窝,“若不尽快将车辆弄出来,到了夜晚汽油耗尽,将面临生命危险。”他和民警下车刨雪,挖了近两个小时。车出来了,他们个个帽檐、眉毛上都挂满了霜,身上的棉衣早已冻透。像这样的经历,塞罕坝的民警几乎每人都经历过。

  “塞罕坝人有个特点,脸黑。”刘国权对记者说,“海拔高,紫外线强,风吹日晒的。”

  在机械林场,林场人都说,“林子长起来了,生态变好了,这离不开森林公安民警的守卫。”

  

冬天出警路上。

  心与心的传承

  民警赵大明刚参加工作时,觉得哪个山都是一个模样,根本分不清路。带他的老民警说:“你要是在这山里钻上40来年,保证你闭着眼睛也能找到路。”

  赵大明12岁的时候,爷爷去世,像爷爷一样做森林警察便成为他的理想。2010年,从警校毕业的赵大明,如愿成为塞罕坝森林公安队伍中的一员。

  “如今,大明已经是业务骨干了。我和大明,办案子常常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史云平说。赵大明讲法理,史云平拉家常,这是一个派出所所长与指导员的默契,也是60后与80后的教学相长。

  在业务骨干中,女警勾万春的经历让人心疼。2012年她到千层板派出所任所长,派出所辖区面积28.6万亩,通往内蒙古的三条省级公路从辖区穿过,是违法犯罪分子盗挖、无证运输树苗的重要通道。因此,勾万春白天参加森林防火工作,晚上要去路口蹲守。尽管山高路远,她依然带领全所上下忘我工作着,直到怀孕三个月了她才发觉。

  挺着个大肚子开警车,海拔1800多米的山林勾万春也去,“累了就跟宝宝说说话,她会踢踢我,给我一个动静。”一直忙到那年“十一”旅游黄金周结束,她才回家待产,回到家的第三天女儿就出生了。

  休完产假,勾万春又上坝了。家人商量把她调回县城工作,可是她对塞罕坝有一种难舍的感情,她说:“塞罕坝是我爸我妈当年工作的地方。过去条件那么艰苦,现在路也修了,从单位开车到家一个多小时,困难能够克服……”家人尊重她的选择,全力做好她的后勤保障。谁料,一天早上,她正安排一天的工作,丈夫打来电话,说孩子发生了意外……如今,勾万春已经从失女之痛中走出来。抬头望望,哪一棵小树不是自己的孩子呢?

  新生代的接力

  “刚到塞罕坝时,激动不已。”林伟光来自福建漳州,毕业于南京森林警察学院。2017年,他来到了塞罕坝。他渐渐发现,除了夏季旅游季,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寂静的山林。“我来之前答应女朋友,安顿好后就把她接来。可我发现,在这里根本找不到适合她的工作。”孤寂的生活、闭塞的环境,渐渐让他失去了热情。

  “小林怎么不来打球了?”他的情绪变化很快被支队领导发现,找他谈心,组织新来的民警参加篮球赛、演讲比赛。

  那年冬天,几位摄影师从北京来这里拍摄七星湖。积雪太厚了,他们找不到去湖边的路,林伟光和同事用警车把他们送到湖边。“他们冒着严寒而来,不就是被这里的美吸引吗?当时我想,这美是前辈用艰辛和汗水换来的,我们应该护卫好。”

  林伟光调整了心态,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后来,他把母亲和新婚的妻子接了过来,在围场安了家。

  时旭、熊冬冬、胡继东、董增权……在塞罕坝支队,有很多年轻的面孔。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研究生,就像一棵棵小树,在这里扎了根。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连续50多年未发生较大森林火灾,未发生重大涉林案件……忠诚于脚下的土地,奉献于坝上的绿色,塞罕坝森林公安民警已融入塞罕坝精神。

  他们是树,也是林。



触屏版 | PC版

© 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