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的案卷,女警思考着如何开启这场审讯。
案卷中的嫌疑人是在清明节前的某个傍晚在外省被抓捕归案的。之前,已有多名同事上阵,他一直沉默抗拒。关于案发当晚的一切,他更是绝口不提。
审讯室里,他一直低着头,仿佛周围的一切与自己无关。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在戴上手铐的那一刻,他那颗终日惶恐不安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
算起来,从出逃到现在,他已经东躲西藏了十几年。在逃亡的日子里,刚出逃时的万分侥幸渐渐地熬成了内心的深深懊悔。那天晚上,他不顾老母亲泪眼婆娑的苦心劝阻,用力甩开了母亲的手,又一次跟着他那几个“好兄弟”一起到城里花天酒地去了……
或许是母亲的唠叨令他厌烦了,或许是受到了他那些“兄弟们”的嘲讽,他一气之下猛灌了一瓶53度的白酒,红着眼睛争辩着,说着说着就在酒桌上相互争吵起来。店老板见状出来劝架,叫他们到外面去吵,不要影响店里做生意。为了在“兄弟们”面前挽回面子,他热血一下子往头上涌,顺手将手中的空酒瓶砸破,向店老板的腹部捅了过去……当他意识到自己闯下大祸时,环顾四周,他身边的那几个“兄弟”早已作鸟兽散,而来不及多想的他拔腿就往外跑去,只想着尽快逃离这里……
在被押解回家乡的途中,他透过警车的车窗往外看,发现家乡的山水是那么亲切。公路两旁附近的山岭上,偶尔可以看到有村民正在虔诚地扫墓祭拜先人,那熟悉的场景一下子触动了他心底那根细细的弦。
“跟我们说说你的家乡吧……”女警温和的语气让他有些惊讶。
跟之前想象的不同,审讯是从谈论他的家乡开始的。他们聊家乡这些年的发展变化,聊这么多年他奔波各地的风土人情,聊他在外地时的所见所闻……
他的家在万绿湖畔一处山坳里。他记得,山清水秀的山岭上生长着一种本土绿茶叶,用传统农家土法炒制,喝起来特别甘冽清香,是湖畔人家最爱喝的一款绿茶,人们出远门时总会带上一包自家产的土绿茶才心安。他讲,逃亡在外十几年,他常常怀念着家乡的土绿茶,特别是母亲在清明节前上山采摘回来手工炒制成的“明前茶”,再配上应季节的野生艾叶制作成的“青艾板”(客家人用捣烂的鲜艾叶和糯米粉包上芝麻白糖作馅料制作成包子形状的一种美食),令他常常回味,同时更让他内心惶惶,他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母亲制作的“明前茶”和“青艾板”了。
想到这里,他禁不住叹了一口气,几滴悔恨的热泪无声地滚落在胸前的衣襟上。
“快到清明节了。”耳边响起了女警温和的声音。
母亲平时讲话也是如眼前的女警这般温言细语,也是这般和颜悦色。母亲!母亲!他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眼中慢慢地涌出了一层薄雾。
他父亲去世得早,家里平时生活并不富裕,是母亲独自含辛茹苦地把他姐弟俩拉扯大。姐姐长大后嫁到了外地,他就成了母亲晚年唯一的精神依靠。他逃亡的这么多年,母亲变成什么样了?他不敢想……
这些细微的变化和谈话过程中的点滴表现,女警全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
清明节这天,女警和看守所管教将他带到谈话室,指着办公桌上还冒着热气的绿茶水和青艾板对他说:“这是你母亲刚从家里送过来的‘明前茶’和‘青艾板’,她要我们转告你,要好好改造,争取重新做人。”
他黯然无神的眼睛突然闪过一道亮光,迟疑了片刻后,就伸手抓起桌上的青艾板咬了一口,边哭边问:“这是我娘做的?”继而他抹着泪水说:“管教,我愿意认罪!”
他终于开口讲起了那个让他命运改变的黑夜,那个他无数次想时光倒流也回不去的黑夜……
后来他才知道,母亲在他犯下命案潜逃后,因为悲伤过度,加上长期超负荷的农事劳作,积劳积郁成疾,他当天品尝到的“明前茶”和“青艾板”,是母亲得知他的情况后,拖着病体给他做的。
听完,他低着头,不愿抬起,微微抽动的肩膀泄露着他所有的情绪。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公安局源城分局)